影響青少年人際關係原因及注意事項

  我認為應該從主客觀兩方面對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問題進行探究。只有研究好問題出現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影響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客觀原因及注意事項

  1. 父母的專制

  在父母眼裡,孩子無論長多大都是孩子,認為他們看問題片面,不懂事,管不好自己,所以對孩子的事情不願放手,不願意讓孩子自己來選擇,認為他們的選擇一定是錯的,不成熟的。有的甚至對孩子的升學就業,人際交往嚴加干涉。然而,處於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識早已覺醒,渴望自主,渴望被尊重,面對父母的專制,他們便會開始不同程度的對抗。專制的父母應該注意:民主型的家庭才能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畢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抵抗”。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表達的機會,有時候把事情的後果告訴他們,他們是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我們的作用是引導他們怎樣去學會選擇,而不是幫他們做選擇。我們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2. 父母的虛榮心

  曾經一本雜誌,闡述了一個現象,在歐美髮達國家一些人看不起“中國媽媽”!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這個“中國媽媽”是中國那些虛榮心強,喜歡把孩子拿來攀比,而無視孩子個性發展的家長的代名詞。其實,孩子之間有著個體的差異,有的孩子很善於讀書,有的孩子則是動手能力強,還有的孩子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各有千秋,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發揮特長,而不是賦予他們一個標準,以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能力。但是,我很清楚,在應試教育下,很難有家長能保持這樣的認識並付與行動的。

  3. 老師對學生的偏愛

  每個學生都希望老師能關愛自己,每個學生都有受重視的權利,作為老師應該一碗水端平而不能厚此薄彼,不然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是難以預計的。成績好又懂事的孩子固然是我們所喜歡所希望的,但成績又調皮的孩子則更需要關注,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給孩子一個微笑他會感到陽光,給孩子一個擁抱他會充滿動力,給孩子一個期望,他會原意為之奮鬥,堅持不懈,最後孩子的變化有時候甚至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總之,內因加外因,主觀和客觀,雙管齊下的改善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綜上所述,是我對構建青少年和諧人際關係的一些初略的思考,寫到這裡不是一篇文章的結束而是一個研究的開始,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和工作坊的老師們繼續去完善這方面的研究,給廣大家長、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諮詢服務。

  影響青少年人際關係的主觀原因及注意事項

  1. 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第一印象是指在最初接觸一個人時,對他的第一印象會影響到我們對他以後的評價。就像周星馳主演的電影《食神》中,“火雞”莫文蔚飾一出場著實讓我們驚呆了,主要就是因為她長相醜陋、面目猙獰,還有些粗暴、邋遢,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火雞”是個俠骨柔情而且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人,不由覺得第一印象真的太片面了。我們要克服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誤區,首先就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別人,不要拘泥於最初的印象;其次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評價別人應注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像很多學生看不慣班上某個愛接嘴的同學,覺得那個同學愛出風頭很討厭,其實愛接嘴的同學可能是長期被周圍的人所忽視,接嘴是想引起大家對他的關注。

  2. 刻板印象,思維定勢

  對某類人或某個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並以此作為評價其人格的依據,就叫刻板印象。例如,談到學生時期的總統,很多同學都認為總統在學生時期都是品學兼優的,可美國的前總統小布什卻並不是這樣,他的成績並不好,還有些調皮,有時會讓他的父親老布什很頭疼。由此可見刻板印象這種思維定勢,並不一定正確,有時會造成偏見、成見,會導致認識的偏差,事實上更會阻礙人際之間正常的認知與交往,就如有的同學認為老師都是喜歡成績好又聽話的同學,所以自己成績差又調皮便不會得到老師的喜愛,反正都得不到喜愛,那就保持原狀,甚至破罐子破摔,與老師生疏。事實上,老師的內心深處都是愛學生的,他表揚成績好又聽話的同學,是想給同學們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他批評成績差又調皮的同學是想讓這個同學變得更好。

  3. 自我中心,惟我獨尊

  自我中心,顧名思義,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中主要表現在自私,待人冷漠,很少關心別人,與別人關係疏遠;自尊心過強,敏感而過度防衛;心胸狹隘,斤斤計較;嫉妒心強。上述問題中,“和同學難以相處融洽,在班級、同學間找不到被接納的歸屬感” 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第三個誤區。克服這個誤區,相關措施如下:

  1內省法,即用自我觀察的方法來研究自身的思維、情緒和行為,對自己給予一定的肯定或否定,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2換位思考法,當一個矛盾不能解決時,不妨換個位置,換個角度,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驗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3多作利他行為。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助人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