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人的急救與護理

  休克是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後,由於有效迴圈血量銳減,機體失去代償,組織缺血缺氧,神經-體液因子失調的一種臨床症候群。那麼休克應該怎樣急救呢?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參考。

  休克的急救措施

  1平臥位,下肢應略抬高,以利於靜脈血迴流。如有呼吸困難可將頭部和軀幹抬高一點,以利於呼吸。

  2保持呼吸道通暢,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將病人頸部墊高,下頜抬起,使頭部最大限度的後仰,同時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和分泌物誤吸入呼吸道。

  3注意給體溫過低的休克病人保暖,蓋上被、毯。但伴發高燒的感染性休克病人應給予降溫。

  4必要的初步治療。因創傷骨折所致的休克給予止痛,骨折固定;煩躁不安者可給予適當的鎮靜劑;心源性休克給予吸氧等。

  5注意病人的運送。家裡搶救條件有限,需儘快送往有條件的醫院搶救。對休克病人搬運越輕越少越好。應送到離家最近的醫院為宜。

  在運送途中,應有專人護理,隨時觀察病情變化,最好在運送中給病人採取吸氧和靜脈輸液等急救措施。

  休克的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為血管內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減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償,可導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導致有效迴圈血量銳減而引起周圍迴圈衰竭的一種綜合徵。一般15分鐘內失血少於全血量的10%時,機體可代償。若快速失血量超過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燒傷性休克 大面積燒傷,伴有血漿大量丟失,可引起燒傷性休克。休克早期與疼痛及低血容量有關,晚期可繼發感染,發展為感染性休克。

  3創傷性休克 這種休克的發生與疼痛和失血有關。

  2.血管擴張性休克

  血管擴張性休克通常是由於血管擴張所致的血管內容量不足,其迴圈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臟充盈和組織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休克型別之一,臨床上以Gˉ桿菌感染最常見。根據血流動力學的特點有分為低動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動力性休克暖休克兩型。

  2過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到抗原物質時,可發生強烈的變態反應,使容量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並出現彌散性非纖維蛋白血栓,血壓下降、組織灌注不良可使多臟器受累。

  3神經源性休克 交感神經系統急性損傷或被藥物阻滯可引起影響的神經所支配的小動脈擴張,血容量增加,出現相對血容量不足和血壓下降;這類休克預後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臟泵功能受損或心臟血流排出道受損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償性血管快速收縮不足所致的有效迴圈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壓狀態。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臟本身病變、心臟壓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護理體會

  1. 及早發現休克早期症狀

  ①神志與表情:

  創傷和失血早期,機體代償功能尚好。病人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緊張或有煩躁、焦慮,隨著休克加重,進入失代償期,病人腦組織供血逐漸減少,缺氧加重,表現為表情淡漠、意識模糊、感覺遲鈍,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惡化,因此,要嚴密觀察病人神志與表情。

  ②脈搏、血壓與脈壓差的觀察:

  休克初期,脈搏加快,隨著病情的進展,脈搏細速出現心率不齊,休克晚期脈搏微細緩慢,甚至摸不到。血壓與脈壓差,初期由於代償性血管收縮,血壓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嚴密觀察脈搏與血壓的變化是搶救休克的關鍵。在搶救過程中,每隔15~30分鐘測量血壓——次,並作好記錄,直至血壓穩定後,可減少測量次數。在休克晚期,應每隔5—10分鐘測血壓—次,直至穩定。

  ③呼吸及尿量監測:

  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頻率及幅度代償增加,當出現呼吸加深加快或變淺不規則,並出現鼻翼扇動,提示病情惡化,應嚴密觀察及時處理。尿量的監測是護理工作中觀察、判斷腎臟毛細血管灌流量的—項重要指標之一。

  ④體溫:

  休克病人體溫一般偏低,如病人突然體溫升高表示有其它感染,要及時報告醫師。

  2 .加強基礎護理

  休克病人應給予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休克,當病人體溫過低時,應增加室溫,增加被服。室溫保持在18~20℃,溫度太高會增加組織的代謝率,從而增加氧氣的消耗量,維持適當的舒適,減少不必要的活動,讓病人充分休息。

  多數創傷性失血病人同時伴有多處損傷,骨折、腹部臟器破裂等,需及時手術止血及清創等。對需手術的病人,應在抗休克的同時,做好必需的術前準備,如青黴素、普魯卡因、TAT試驗、備皮、配血,協助有關輔助診斷,—切護理操作均要快而準確。

  3.藥物治療的護理

  休克病人應用心血管活性藥,應從低濃度慢速開始,每5分鐘監測一次血壓,待血壓穩定後改為每15~30分鐘監測—次,並按藥量濃度嚴格掌握輸液滴數,使血壓維持在穩定狀況。在用藥同時嚴格防止液體外溢,以免造成區域性組織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