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然災害

  西南旱災、玉樹地震、冰島火山噴發,,進來世界範圍內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牽動著大家的心。與此同時,一些關於各種自然災害的傳言也隨之悄悄蔓延。那麼,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正確看待當前頻繁的自然災害的方法,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頻繁的自然災害

  同學態度:半信半疑

  對於這些傳言,很多同學同時兼有受者和傳者的雙重身份。中加國際學院的韋同學稱自己雖然半信半疑,但是還是將這些訊息轉發了幾個群,“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嘛,轉發也是動動滑鼠而已。”

  那麼同學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傳言的呢?而土木工程學院的樑同學則說;“酸雨那個不確定,但是磁鐵預報地震應該不準吧,這樣都能預測那地震局還有什麼用呀,看著玩唄,等專家鑑定就知道真假啦。”

  專家闢謠:傳言沒有科學依據

  據相關報道,專家們給出了權威的意見。針對“磁鐵預測地震”的傳言,湖南省地震局有關專家稱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地震前後區域性地區的地球磁場會有變化,但變化非常微小,即便通過精確儀器來監測,也不能完全準確預報地震。

  而對於“火山灰酸雨”的傳言,中科院火山研究專家劉家麒院士表示,在沒有具體觀測資料、沒有定量資料公佈的情況下,有關“火山灰酸雨”的流言沒有科學依據,“根本不必恐慌”。

  面對傳言 科學對待

  在談到如何正確看待災難時期的各種傳言時,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社會學的薛強老師說,因為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現在的社會已經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但是大多數受眾對網路的資訊缺乏辨別力。一方面政府要及時公佈關於災害或者災害預防的訊息,及時消除大家的疑慮,避免不必要的猜測。另一方面,普通受眾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學會挑選資訊,辨別資訊的真假。

  大家互傳防災害的訊息固然是想傳達對同學朋友親人的關心,但對於傳言不要盲目迷信,要用科學的態度看待或者分析,不必過於緊張,以免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

  自然災害的影響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儘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捲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擴音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