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那麼,你知道嗎?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防止自然災害的措施吧。

  防止自然災害的措施

  一、地震預防與躲避

  地震發生之前一般會有前兆,往往很多動物、家禽都會有異常的表現;再如,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溫升高,水位變化幅度大,井水、泉水翻花冒泡;地光和地聲現象;人的異常感覺,精神恍惚、坐立不安等症狀。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地震前兆之後,就應該立刻採取地震前的預防措施,鎮靜、積極的做好逃生準備:

  1.觀察異常的種種表現,預感到地震將要發生時,平房或農村的學校,要及早的把飲水、手電筒、急救藥品等裝袋包好,立即逃離到空曠、開闊地帶;如來不及逃出教室,可在教室內的桌下、牆角、牆根下等地方躲避。不要靠近窗戶,同時要選好震後的疏散路線。

  2.城市學校樓房密集,危險性極大,震前要立即衝出樓房到空曠地帶,儘量遠離建築物;當來不及逃離樓房時,可鑽到桌底、衛生間、牆角等部位避震,也可在房間跨度最小的橫樑下躲避,切不可集體湧向門口和樓梯;如在體育館,要聽從指揮,有順序的向中央靠攏,不要擁擠在牆壁或柵欄邊。

  二、地震後自救

  如果在發生地震時,不甚被埋在廢墟下,一定不要慌亂,應鼓起求生的勇氣,要有長時間與困難做鬥爭的精神準備,等候救援人員的到來。

  1.如果被壓在廢墟下,要想辦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消除壓在身上的物體,特別是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發現身上有受傷出血的部位,首先要設法止血;假如身體沒有受傷,應用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直接吸收煙塵而導致窒息。

  2.觀察周圍情況,防止支撐不穩的重物出現新的塌落,並尋找新的較為安全的地方,儘量能找到水和食物,等待救援。在救援人員靠近時,儘量通過呼喊或敲擊牆壁等發出響聲,使救援人員知道你所處的位置,以便獲救。

  三、水災預防與自救

  水災通常是連日的暴雨造成的河流、湖泊、水庫暴漲而引發的,出現洪水氾濫現象。此外,大量的融雪、山洪、海嘯也可以引發水災。水災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甚至喪失生命。特別是處在低窪處的建築群和校舍危險更大。

  1.要有強烈的水災預防意識,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水災到來之前要提前撤離洪水可能到達的地方,特別是處在低窪地帶的學校,儘可能帶足食品、藥品、手電筒、防雨用具等轉移到較安全的地方。在平時,學生髮現連續幾天下雨,就應該萌發可能有洪水到來的防患意識。

  2.如果洪水來勢凶猛,來不及轉移,洪水已經湧進屋內,就立即設法爬上房屋頂、就近高處或大樹上,暫時避難,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千萬不能獨自游泳轉移;如現實條件不許可移動,應抓住桌椅、傢俱等可漂浮的物體;如周圍有人,儘量要在一起;如發現漂浮物,要盡力抓住;如果一切都不可能,此刻應抓住固定物不放,並大聲呼救他人搭救脫險。

  四、防範洪水的安全措施

  學校人員集中,學生年齡小,爆發洪水時組織難度大,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做好洪水來臨的前期教育和實施啟動緊急預案非常重要,尤其是農村學校領導要格外重視,完善緊急預案。

  1.向學生經常進行預防洪水和自救常識的教育,介紹洪水的特點,教育學生在爆發洪水時不要驚慌,更不能亂跑,要聽從學校領導的統一指揮。

  2.要定期的進行預防洪水的演練,配有專人負責。

  3.學校應建立預防緊急預案,分配給教職工具體的應急任務,校長統一指揮,臨陣不亂。

  4.學校要提前選好疏散路線和緊急躲避地點,讓每名學生都知道,並準備好必要的營救物品。

  正確預防、識別次生和衍生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匯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缺,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以地震災害為例,其次生災害種類眾多,包括火災、毒氣汙染、細菌汙染、放射性汙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災;海底發生的地震還可能引起海嘯;冬天發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凍災;夏天發生的地震,由於人畜屍體來不及處理及環境條件的惡化,可造成環境汙染和瘟疫流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次生災害隨之出現,如災害導致資訊儲存破壞可能會引起的“數字災難”,巨災還可能破壞災區甚至更大的區域,對整個產業鏈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

  災害資訊員因工作性質需要在災區開展工作,應該掌握一定的次生災害知識,能夠識別一些典型的次生災害。特別是在野外開展工作的時候,有意識地規避次生災害,保護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