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教學反思人教版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是蘇教版教材中第一次獨立安排的策略學習。教材旨在讓學生經歷“尋求策略——解決問題——感受價值”的系列活動,形成解決問題的策 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篇一

  《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資訊資料範圍擴大了。問題解決”從原來的計算、概念、應用題到現在新課程的“處處滲透”,從有形到無形,從典型問題到生活問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從舊知引新知,讓學生從兩個一步應用題合成兩步解答應用題。接著請學生根據題目的資訊思考:要求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再求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後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絡:數學源於生活,最終應用於生活。教材裡兩種解法都採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絡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係,有利於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係,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於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蘊含在生活之中。以學生喜歡的運動作為情境載體,讓學生計算小朋友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題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讓他們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大大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學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選擇老師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能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4、豐富的題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成功的預設是課堂教學得以和諧展開的基礎。單一的問題解決課教師稍有不慎就極易上成練習堆積課。老師通過知識層次的遞進,一步步的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的練習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並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於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篇二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頁的內容,教材選用“遊樂園”主題圖的一部分——“學生購買麵包”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麵包”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現實問題的情境,創設學生樂學情境。本節課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買麵包的計算問題。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資訊,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創設了現實的情景,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練習設計上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讓學生在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課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學習用品的價錢,再告訴學生給你80元,你喜歡買哪兩樣文具,算一算還剩多少錢?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今天學習的數學知識具有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問題情景中提取數學資訊並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反饋;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著重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絡,同時強調不同演算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三、課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號將分步計算的式子列成綜合算式時要更加註重理解分步計算時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加強分步與綜合的聯絡。另外在小括號的引出時,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自己想改變運算順序所做的記號,從而得出統一用小括號表示先算部分,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充分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篇三

  應用題是用語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數量關係的題目。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學期是我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級的數學,為了以後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對應用題的教學進行了幾點反思。

  1.一年級具體的應用題所體現的數量關係主要是部分與總數的關係。教學中我緊抓應用題教學與運算方法含義的聯絡,讓其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例如我教學8可以分成1和7時,我就有意識地通過擺小棒讓學生理解並能用語言表述8是1和7這兩部分的總數,1和7是組成8的兩部分,將兩部分合起來求總數要列加法算式1+7=8或7+1=8,從總數裡去掉了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列減法算式8—1=7或8—7=1。有了這種數學方法作鋪墊,學生在解決應用題時就會緊扣求總數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的思維方法了。如解決“樹上有25只小鳥,第一次飛走了8只,第二次飛走了7只,兩次一共飛走了多少隻?”學生就會懂得求兩次飛走的總數要用加法計算了,而不是看到飛走了就想成是去掉了一部份用減法計算了。

  2.一年級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大部分題目都可以要求學生輔以畫圖或創設情境演示來幫助理解。例如“我前面有9人,後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一題,學生很容易忘了“我”本人,而通過畫圖或演示,學生馬上可以看到這一隊是由“前面9人”、“後面5人”、“中間我自己1人”三部分組成,求3部分的總數用連加計算。總之,用畫示意圖來幫助理解題意,解決問題是個終身受益的好方法和好習慣。

  3.應用題的教學不單是解決問題,還包括提出問題。而數學各知識點的教學往往又是相互貫穿的,我們要充分抓住這一特點,促進各知識點教學的圓滿完成。例如在教學看圖列式等知識時我常要求學生找出資訊並提出問題再列式,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編自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