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思想品德論文

  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小學課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我是一位本學期才開始教《品德與社會》的“新老師”。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已經很喜歡的這門課了,它與生活息息相關,每講到一個知識點,通過我的點撥,都會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讓學生通過書本,認識了社會,學生學到了很多的生活和社會知識。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兒童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生活,迴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一、創設情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有利於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小學生處於人格形成由發展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個體性格。正因此,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如在《56個民族是一家》中,我首先播放的不是老歌曲《56各民族56只花》,而是《最炫民族風》,通過這首網路神曲,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還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後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麼?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二、聯絡生活,體會樂趣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現在學習的第二單元是《消費與生活》,我就設定了好多有趣的生活體驗,如和吃飯時和父母談一下父母的工作,體會她們的辛勞;和父母一塊去買菜,做飯,體會生活中處處要節儉;課堂上模擬賣商品,讓學生學會砍價等等。再將《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時,我就親自上陣,當起了買東西的商販,和學生做起生意,氣氛相當的熱烈,學生個個都想來買我的東西,學會了挑毛病,往下壓價,軟硬兼施,讓我這個賣東西的哭笑不得。

  三、時政熱點,理性愛國

  “釣魚島事件”是當下人們討論的熱點,學生也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作為一箇中國人,這是很有必要的。在《祖國有多大》這一課的的學習中,新課本與原來的舊課本在政區圖上就有了新變化,特別標註了黃巖島和釣魚島,我就根據現在的新聞熱點,把它作為為一個重點知識講給同學們,這時有個同學就大喊打倒小日本,我就告訴同學們應該現在我們應作是好好學習,相信我們強大的中國政府會解決問題,以此來安撫學生的情緒,我們小學生要理性愛國。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

  篇二

  新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已如火如荼地開展了,我們對於新課程的認識也逐漸由最初的迷茫、無措而在實踐中逐漸清晰、豐滿起來。之所以要對小學品德教學進行新課程改革,無疑是因為多年來我們的品德教育工作雖然備受重視,各級教育部門也花了大力氣,但是德育的實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這一次的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加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強德育的實效性呢?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這一次實施新課程的嘗試體驗中,我認識到品德教學“迴歸生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舉措。而要使品德教學“迴歸生活”,教師注重細節無疑是落實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根本。

  一、 品德培養,迴歸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於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然而,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卻過於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忽視了學生自由自覺的活動,疏離了學生的的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細節合成的。所以,構建生活的課堂,注重細節,對師生關係、課程教材、教學活動進行意義重構,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關注生活,細節入手

  相信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觸。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決不是一蹴而就,靠我們講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穫的;而要靠老師們做一個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地、周而復始地,並且巧妙地引導學生。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兒童化”,一切工作都要從孩子的年齡、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點出發,以兒童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引導,達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悅誠服,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天時地利人和”並非可以信手拈來,只要有一點時機的不成熟,都會導致失敗。

  篇三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而《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其宗旨是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發展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最好的引導啟迪就是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激情,產生興趣。而激情的傳遞則需要不同的環境和意境,“觸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只有撥動學生的心絃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學生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引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激發激情中可創設生活情景、故事情境、遊戲情節、角色扮演等來引發興趣。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二、觸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把課本中的圖片製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影象,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馬路不是遊戲場》,通過介紹交通事故在社會中的頻繁現象,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於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的圖片,在指名同學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同樣是這一課的教學,在新課伊始,藉助現在教育技術手段,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一首名為《天堂裡沒有車來車往》的優酷視訊,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事故的現場,十三歲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每個學生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從而感受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份安寧與和諧。

  三、“情”“境”互激,昇華教學

  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需要愛,教學情為先。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因此,在課堂上的迴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一疊厚厚的筆記本,裡面記載了他從出生到現在,關於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還有許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長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生病的經歷„„可以說這是偉大的母親用她平凡的文字寫下的一首愛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