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有哪些關於《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課後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教學理念。

  ***1***以學定教。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案時,我本著這樣的理念: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地回答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任,老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所以我在課堂上,大膽的讓學生們分小組去預習,讓小組上臺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讓小組成員帶著全班同學學習生字詞,強調哪些字詞易讀錯寫錯,還要這個小組圍繞課題來設計一到兩個的問題,讓其他同學來回答。然後老師做點評,並對一些重點詞語再次強調。

  ***2***讓學生樂於閱讀。這是第一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們朗讀課文,做到準確、流利,為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我採取小組比賽的形式,讀錯不扣分,讀對了加分,讓學生們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把課文讀熟了,讀透了,這就為我接下來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教學心得

  ***1***對字詞的講解還不夠透徹。本次課,我放手讓學生們去自主學習,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我今天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們對字音還不是很熟練,小組上臺時,他自己都讀錯,還怎麼教別人?但我為了節約時間,沒有及時地鞏固強化。這為我以後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沒掌握,決不往下講,一定要把這塊知識講透徹。

  ***2***對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夠好。我是看著表上課,時間當然知道。在離下課還有五分鐘時,我還未總結課文,還在讓學生們讀,結果下課鈴響了,匆匆地總結,沒有收到好的效果。這也為我提了一個醒,在以後的教學中,如果時間不夠了,可以隨機應變地刪掉一些環節,一定要留出時間對課文進行總結,否則這一課難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樂設計不合理。其實我的初衷是讓學生們伴著音樂朗讀,做到聲情並茂。但我這是第一次採用,而且是斷斷續續地播放***因為讓學生們分小節比賽朗讀***,所以割裂了音樂的整體性,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3、總結

  本次上課,課前我沒有做任何滲透,完全是跟平時上課一樣地來教學。而且我的小組教學也是一直在採用,在運用中不斷地豐富、完善,借本次公開課的契機,我將我的一些教學方式展現給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從而來改進我的分組教學。

  篇二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在教學課文中,我對文字做了這樣的處理:

  圍繞第三自然段的“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這句話組織教學。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緊扣“原先”、“新寫”、“更加翔實、精彩”,一詠三嘆,昇華情感,深化認識。其中一扣“原先”,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編史艱難;二扣“新寫”,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實、精彩”,細讀第四自然段,進一步體會談遷打不垮的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備課過程中我自認為是從整體出發,由一句話作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關鍵地方進行深入、細緻的感悟和探索。也對文字進行重新梳理,便於理解。但上下來覺得不是很理想,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本節課,我在時間上安排的不恰當,導致課程匆忙結束。上完課,我深深感到自己設計的內容太多,抓的要點太多,應該刪繁就簡,詳略得當。可是,我認為,這篇課文處處都是重點,是一環扣一環的,學生只有把前面的“為什麼書稿被偷對談遷來說是厄運”以及“談遷受到打擊後悲痛欲絕的樣子”這兩方面理解透徹了,才會深刻體會到談遷這個信念是多麼的堅定不移,才會體會到信念的偉大力量。

  在指導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導有誤,本人沒有吃透教材,這是最不應該的,本段描寫談遷的三幅圖,是在談遷寫成《國榷》之後他為了書的真實性而去考察的。並不是,他還是在寫這部書。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字,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學時,設計的問題太碎,沒有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牽著學生走。我想,如果設計幾個大問題,讓學生找詞句、談體會,會更好。時間上也能節約一些。

  總之,這節課令我最遺憾的是沒有把握好時間,讓最後應該出彩的地方變得暗淡無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抓重點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飛翔。

  篇三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本課的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並不難,但是也容易落入虛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說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課。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凸顯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通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位,感悟談遷的堅強,使這一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課文的字詞教學中,我突出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訓練。這是從低年級就開始的一項練習。可是,到五年級,甚至六年級學生也未必能熟練掌握。教學“家徒四壁”一詞,我讓學生聯絡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可是學生的答案還是:談遷家裡窮得只剩下牆壁。沒辦法,我引讀了課文內容:談遷家裡窮得——買不起書,窮得——小偷無物可偷,窮得北上奔波時穿了——,窮得只有——一盞孤燈……所以課文中這個詞是形容——談遷家裡十分貧窮。“家徒四壁”是誇張的說法,並不是說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這時我小結:在課文中理解詞語要聯絡上下文揣摩詞語意思,不能照著詞典裡的解釋生搬硬套。後來,在理解“崎嶇”和“坎坷”兩個詞語時,我先請學生談詞典中的本意,再說說課文中指什麼?***談遷寫史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艱難困苦,十分曲折***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幾組數字。並引導學生將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比如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500多萬”等數字,我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數字中,你讀出了什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風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著談遷不知查閱了多少史料,不知親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覆查證,反覆修改,這“6”字包含了多少艱辛和心血啊!從中學生感受到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寫到“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我讓學生思考:從“104”、“428萬4千”中,你又有什麼感悟呢?通過交流,他們知道了這是談遷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生命鑄就而成的,是對談遷奮鬥一生的最好回報。讀著這些數字,我們不禁對談遷肅然起敬。

  第3自然段是領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點段落,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麼?在談遷重寫《國榷》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談遷的行動中感受談遷的“打不垮”。在反覆引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需要重組教學,設計成更加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如在理解“終日奔波”這個詞語時,我創設給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詞句,感受人物的情懷。清晨,涼氣襲人,當人們——,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晚上,月黑風高,當人們——,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這就是“終日奔波”。學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學中,我尊重了學生思想,張揚了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但放而不散,最終能把握住課堂,回到理解詞句,感悟人物情懷的基點上。

  以上是我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之後的一點思考。當然,生源的不熟悉,靈活運用教學機智還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