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教學設計及反思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但是你知道聲音裡面的奧祕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二***科學知識

  1、通過聽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2、通過遊戲、實驗,使學生懂得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2.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學難點】使學生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教學理念】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處處著眼於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教法設計】創設情景,匯入課題——演示引導,實驗探究——鞏固練習,拓展延伸——課後小結。

  【學法設計】傾聽——觀察——質疑,比較——分析,鞏固歸納——演繹推理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光碟一隻,《記錄卡》每人一張,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嗩吶、銅鑼、腰鈴等民族樂器各6個以上,兩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學預案】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儘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然後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並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出的聲音。

  為了更好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加開放有效地進行科學學習及實驗探究,我把學生分成6個大組,每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關的學具和實驗器材,各組組員推選出一位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創設情景,激趣揭題,5-6分鐘***。

  教師出示一張光碟,讓學生猜猜裡面錄的是什麼,引導學生傾聽與觀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樂,學生談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學生猜;

  揭題。***教師板書:聽聽聲音——奇妙的聲音王國***

  二、學習新課***21-23分鐘***

  1、指導學生通過遊戲及填寫《記錄卡》,認識固體、液體、氣體均可發出聲音。6分鐘

  請兩位學生上臺做遊戲。***學生甲正對全體學生分別做吃蘋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動作,學生乙背對學生甲猜測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臺下學生做評判同時填寫《記錄卡》。

記錄卡
發聲物體 物體型別 你的發現
     
   
   

  2、指導學生實驗,認識聲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鐘

  ***1***教師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讓學生觀察。

  教師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並用左手壓緊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後用右手輕輕一打擊,讓尺子發出聲音。

  教師再實驗一次***這次較用力打擊尺子***,讓學生再觀察一次,然後說說發現了什麼。

  ***2***提出假設:“聲音有大小的不同”。

  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在各小組內充分地合作實踐、研究和討論,然後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彙報實驗結果。

  ***3***提出問題:聲音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

  創設情境:播放一段音樂給學生欣賞,在播放過程中,教師一會兒故意把音量調小,讓學生談感覺如何***聲音小***;一會兒又故意把音量調大,讓學生談感覺又如何***聲音大***。

  教師邊板書邊講述:我們把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讓學生齊讀板書一遍***

  3、指導學生實驗,認識聲音的高低叫音調。5-7分鐘

  ***1***教師出示一把口琴,讓學生觀察一遍。

  教師吹奏《世上只有媽媽好》。請1~2位學生表演,師生共同欣賞。

  ***2***提出問題:這位同學吹的歌曲聲音是什麼樣子的? ***吹的聲音不停地變化著高低***

  ***3***得出結論: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三、鞏固練習***5-7分鐘***

  1、電腦投影,出示題目和要求:***利用各種樂器和實驗器具發出各種聲音***

  a、發出又高又響的聲音。

  b、發出高而小的聲音。

  c、發出低而響的聲音。

  d、發出又低又小的聲音。

  各學習小組充分實踐,師巡迴指導。

  2、教師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並用電腦投影板書。

  3、教師贈送“禮物”,***老師邊說邊將幾個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後用這幾隻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學生熟悉的兒歌。“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四、總結拓展,課外延伸***3-5分鐘***

  1、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周圍有哪些噪聲。

  2、學生談噪音對人類的影響並討論該如何減少噪音。

  3、教育學生應該養成在公共場所低聲交談的良好習慣。

  4、總結學習所得***學生齊讀板書***,質疑。

  5、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一個裝有數粒綠豆籽的礦泉水瓶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 裡面裝的是什麼?為什麼只要輕輕搖晃一下就會發出聲音呢?你們有什麼辦法設計—個實驗使搖晃的聲音變小或消失?***讓學生充分發言***

  作業佈置: 請學生回去把這個實驗做一做,並寫好活動記錄,下節課彙報。

  四年級科學聽聽聲音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傾聽周圍的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讓學生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能夠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有適當的瞭解。讓學生初步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在剛開的時候,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請學生說說這些分別是什麼樣的聲音,以此來引起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剛才的聲音分類,明白聲音可以分為自然界的聲音和人為的聲音。在研究聲音時,需要用到一種新的儀器——音叉,音叉是一種發生儀器,用來除錯音高和測試樂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介紹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演示。

  接下來要通過音叉讓學生明白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但是什麼是高低什麼是強弱很難通過語言將其描述出來,所以這是讓我很頭疼的一點。在第一個班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發現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是高和強,什麼是低和弱,後來我就反思了一下,這兩個概念對於他們來說難度真的很大,怎麼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理解,聲音有大有小,這和強弱對應;聲音有尖銳和不尖銳,這和高低對應。於是,我先讓他們區分出聲音的大小與尖銳與否,再遷移到強弱高低上來,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