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反思範文

  《陳涉世家》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篇,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的傳記。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這一課上完之後,自己的一點小收穫就是,拓展與古文與之相關的種種知識,知識的聯絡和穿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但同樣也存在問題,這需要把握一個尺度,若課外的知識講多了,會不會影響課堂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故事聽完就完,基礎知識記得不牢固,反而適得其反的結果,另外,在穿插與之相關的課外知識,知道的學生少之又少,看過《史記》的兩個班就一個人,可以看出學生在這一方面知識的匱乏,有沒有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對這種感興趣的歷史人文知識,自己動手找資料上網,主動去查閱,這樣一來,學生在找的過程中既可以學到知識,也能拓寬視野,激發興趣,自主地學習,老師做一個補充和引導的角色。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得靠學生自己,需要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讓他們感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快樂的事,和學生交流,適當的鼓勵,慢慢培養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這是上完這一課後的想法點滴。

  篇2

  司馬遷圍繞陳涉這個人的覺醒,圍繞對他覺醒了的人的意識的挖掘、刻畫與傳神的描繪,謳歌了人的主體精神。因此,他那麼善於組織材料,要言不煩,脈絡清晰,敘述漸次推進,逐步走向高潮。短短几百字,寫出了重大歷史事件,也寫出了活靈活現的人物。

  異哉,美文!這是動人的有關人的歷史,這是一個有關人類精神真實的歷史故事。我想,司馬遷寫陳涉這個人物,就是想用他的那支充滿使命感的史筆,寫下“應該全是事實”的歷史,為後人留下“人類精神遺產”。

  從這個意義上看《史記》,我們只能更加敬仰司馬遷。他歌頌了陳涉的自由精神,但卻一點也不諱言其人精神底子上的鄙陋。他把握的,不僅是史實的真實,也是精神的真實。史家之絕唱,確乎其評!

  篇3

  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的文言文均選自歷史著作。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國古地名。在教《陳涉世家》時,由於沒有認真查閱有關資料,我差點犯了一個大錯誤。

  陳勝率領義軍攻下大澤鄉,以後的戰爭勢如破竹。文中有這樣幾句:“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及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郅、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及入據陳。”我帶領同學們逐句疏通文意,“……於是命令符離人葛嬰帶兵攻佔蘄以東的地區。攻打郅、苦、譙……都攻下了……於是進兵駐紮在陳。”說到這裡,突然一名學生舉手提問了:

  “老師,怎麼這次起義彷彿是葛嬰的主角,起義軍到了陳,怎麼還沒說到陳涉作戰的事?這篇課文明明是寫陳涉的呀?”

  教了多遍《陳涉世家》,冷不丁頭一回遇到這個疑問,並且我也一下子就發現了其中定有問題。

  我不敢怠慢,立即停下來,掩飾內心的驚慌,說:“問得好!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段文字,找找答案好嗎?”趁大家看書討論時,我趕緊看“ 蘄、郅、苦、陳”等地名是今天的何處,發現“蘄”是現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陳”都在河南,它們根本不是“蘄”以東,而是“蘄”的西南部。於是我又立即查閱教學參考書,四分鐘後,終於明白了,原來,“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語“陳涉”,按當時實情是葛嬰與陳涉兵分兩路,陳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陳”。

  於是,我立即表揚了提問者的細心,再略加分析,讓學生明白了。並以“剛才老師是特意看看有沒有人會發現這個問題”為由,給自已一個臺階下了。

  有了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我再也不敢隨便處理與古地名有關的文句了。從此,我也常備了一套《中國歷史地圖冊》和《中國地理地圖冊》,當作語文教學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