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論讀書心得
教育理論的實踐性與生成研究,不僅是對教育學科的合法性問題的一個思考,也是尋求教育理論與實踐對話的一個過程,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吧!
篇1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作為一個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我,認真拜讀了《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教育書籍。一本本教育書籍,一句句教育同行真誠的話語,使我很受啟發。現就學習過程中感觸較深的談點自己的感受。
首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為一個老師的首要條件。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樂於接受,關鍵要看這堂課是不是一堂好課。嚴謹的治學態度,風趣幽默的話語,新穎的授課方式,化繁瑣為簡單、死板為生動的能力必將使學生聽起來輕鬆而易掌握。這是大多數老師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而是除此之外,更應注意學生的思想教育。傳道授業解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老師的根本,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當然不應該走上講臺的。關心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學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必備條件。按理說現在的學生在家裡是小皇帝,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與其父母相比,我們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豈非多餘如果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生活在學校裡的學生當然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時常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會讓學生感覺到長輩的關懷,集體的溫暖。不關心學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現在犯罪低齡化,大多是因為其心理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所致。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教育就得尊重、理解、貼近他們;還要建立正確的學生觀,瞭解學生的需要,做一個服眾的威而有信的老師。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老師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心理有問題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寄希望他把學生教好。近年來的大量調查資料表明有相當多的老師有心理疾病。資料表明,老師把學生打成殘廢有之,讓學生互相打耳光有之,罰學生抄作業幾十遍者有之,等等,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現。老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失聲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使其在智力、情感、一直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揮,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該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去上課,不應該把絲毫對他人或領導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去影響學生。
第三,為人師表,注重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的思想感情、處世哲理、人生觀點、道德境界、品德修養甚至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有著薰陶誘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言教、身教,並且做到身教重於言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物件。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被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模仿在行動上。教師的人格影響,不僅對學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後在社會上還會長時間起作用。所以,教師需要處處為人師表,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教師要把學生造就成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要學生刻苦學習,自己就必須學而不厭,手不釋卷;要學生認真勞動,自己必須熱愛勞動;要學生將文明禮貌,自己必須談吐文雅,遠離粗俗。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育無小事,事事見真理。因此,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去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去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去引導人,以博大的胸襟去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篇2
當時間老人的腳步邁入21的傳統理論與教育模式需要有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全面更新。作為一個能帶領學生進入新世紀的幸運的中學教師,深深地感覺到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融合東西方教育模式,培養既具有西方人才模式特點:知識面寬、有創造力、有適應性、有獨立性、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具有東方人才模式特點: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較高的知識深度、較強的理解水平以及統一規範和集體主義觀念的“T”型人才。經過對中西方人才的比較,我們發現,應吸收傳統和西方教育理論中的精華。既要肯定原有傳統理念中的優秀的部分,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既要認識到西方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又能去蕪存菁,運用“拿來主義”。這樣才能培養教育出21世紀的未來的強者,使我們的民族更豪邁地屹立於世界。
時代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紀的教師需要有更高的師德修養、專業素養。提高師德修養要做“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更高的專業素養不僅包括要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識結構上不再侷限於“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強調多層複合的結構特徵,還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多層複合最基礎的層面是有關當代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紮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和技巧;第二層面是具備條件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第三層面屬教育學科類,它主要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物件、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這三層面還相互支撐、滲透、與有機整合。
當今社會賦予未來的教育、教師更多的責任和權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新世紀的教育事業發展發展很快,教育工作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以先進的、代表我們時代的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才能使我們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中認清改革的方向,才能與時俱進。
篇3
從開學到現在,工作已經兩個多月了,其中的辛苦和幸福交替充斥在我的內心。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告訴自己:要儘可能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多鼓勵和表揚他們,對於他們犯的錯誤多去理解,儘量做到以引導來感化他們。然而現實就是雖然我與每一位學生都相處融洽,但在他們眼裡,我沒有具備教師的威信,因此對很多調皮搗蛋的學生管理不善,讓我有些頭疼,也請教過一些老教師,都告訴我:開頭就要樹立自己的威信,把紀律、要求明確地告訴學生,如果做不到就嚴厲懲罰,只要把頭開好了,後面的教學和管理也就容易了。
怎樣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認真學習了教師技能提高叢書《這樣做在學生中最有威信》,學完其中的教育教學理論,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對我觸動最大的幾點體會:
一、用人格影響人格,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的人格對學生有最直接、最具體、最深刻的影響。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來自家庭、社會、人生、學識等方面的積極、健康因素的凝聚和綜合。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這也讓我意識到:在學生面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師在晚自習的時候玩手機,就不能責備學生也在玩;如果老師在課前沒有備好課,就不能責怪學生上課時無精打采;如果老師都對每日的跑操抱怨連連,就不能責怪學生總是請假逃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展示著自己的人格,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在紮紮實實研究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各方面的文化、科學、新興網路、乃至幽默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藝術性的處理問題,做個有智慧的老師。作為資訊科技老師,課堂上讓我焦頭爛額的問題有很多型別,比如上課遲到、沒有帶鞋套、上課把手機帶去充電、做練習時沒有耐心、課後不及時關電腦……,各種型別的問題都要區別對待,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評,向班主任告狀,那隻會讓學生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尤其對於正在叛逆期的學生,以後的管理會更加困難。因此我總是儘可能地尋找一些獎懲措施來約束他們,比如遲到的同學我不會記名字,但是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道歉,要額外多的完成一個我佈置的任務,課下要把所有學生的凳子推到桌肚裡,帶著手機去充電的同學我也會直接沒收,但不是交給班主任,而是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確定歸還的日期;當然,對於表現好的學生,我也會有獎勵措施,比如大家集體都表現好的話,我會給大家播放電影短片調節一下課堂氣氛,事實表明:我的抑揚法還是有成效的,至少他們告訴我:很喜歡我的一點在於,我不會向班主任告狀,很多時候,這一招是失去學生對任課教師信任的最大忌諱,因此藝術性地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也利於樹立教師的威信。
以上只是我兩點粗略的見解,很多收穫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地實踐,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踐行教育者所需要的人格魅力,那就是:
激情——教育者的一種狀態,讓自己始終保持初出茅廬時的工作狀態;
愛心——教育者的一種品質,讓自己包容學生的一切和一切學生;
創新——教育者的一種能力,讓自己的每一天都不是昨天簡單的重複;
時尚——教育者的一種魅力,讓自己緊跟時代的脈搏而顯得永遠年輕;
溝通——教育者的一種武器,讓自己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敏感——教育者的一種機智,讓自己把握住每一個教育契機;
反思——教育者的一種習慣,讓自己不斷挖掘成長的潛力……
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斷的學習,我一定會成為一名在學生中擁有威信的教師,一名學生心目中真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