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3篇

  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遞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

  《陶行知教育理論》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曾經有過那麼多的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示我費盡心機做出來的課件,欲贏得孩子們驚奇和喝彩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多年來,我雖然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訴”,一聲聲“叮嚀”,一遍遍“咀嚼”,可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然而我卻失望地發現,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費苦心”,從來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和“孤芳自賞”,孩子們並不“領情”。於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發其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麼了?我的學生怎麼了?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覺太好,太誇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們面前透著一臉的“霸氣”,一直處於“主宰”課堂的地位。我們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正像蕭伯納說過:“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一個伴侶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方向。”

  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

  《現代教育理論》

  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遞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至資訊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當今社會已進入了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資訊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資訊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倡研究性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資訊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究性,全員性。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在這種新的關係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遇事有主見,敢拿主意,能夠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書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

  這本《現代教育理論》中的幾篇文章後,我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給孩子一個衝突,讓他自己去討論;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孩子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實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作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他們。

  當時間老人的腳步邁入21的傳統理論與教育模式需要有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全面更新。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深深地感覺到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融合東西方教育模式,培養既具有西方人才模式特點:知識面寬,有創造力,有適應性,有獨立性,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具有東方人才模式特點: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較高的知識深度,較強的理解水平以及統一規範和集體主義觀念的"T"型人才。過去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培養出了相當一部分的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經過對中西方人才的比較,我們發現,應吸收傳統和西方教育理論中的精華。既要肯定原有傳統理念中的優秀的部分,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既要認識到西方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又能去蕪存菁,運用"拿來主義"。這樣才能培養教育出21世紀的未來的強者,使我們的民族更豪邁地屹立於世界。

  時代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紀的教師需要有更高的師德修養,專業素養。提高師德修養要做到"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更高的專業素養不僅包括要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識結構上不再侷限於"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強調多層複合的結構特徵,還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多層複合最基礎的層面是有關當代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紮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和技巧;第二層面是具備條件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第三層面屬教育學科類,它主要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物件,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這三層面還相互支撐,滲透,與有機整合。。

  當今社會賦予未來的教育,教師更多的責任和權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新世紀的教育事業發展發展很快,教育工作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以先進的,代表我們時代的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才能使我們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中認清改革的方向,才能與時俱進。

  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

  《現代教育理論進展》

  利用兩天的業餘時間,我閱讀了《現代教育理論進展》這本教育專著。全書分九個專題對現代教育理論進行了揭示。拜讀之後,我對現代比較流行的教育理論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對教育理念也有了較為全面而整體的瞭解。下面,我就感受比較深的幾個專題和各位一起共享。

  在第一專題“素質教育論”中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素質教育要使全體發展,即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說實在的,我對這一點表示懷疑。原因如下:一個班主任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任課教師考慮的是成績;無論是從教師的精力還是目標來說,怎麼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尤其是“差生”?一般老師的精力基本被常規任務及家庭瑣事佔去了,哪還有什麼創造力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最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恐怕也是素質教育始終停留在口號階段的原因吧。

  2素質教育要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從我身邊的幾處學校情況來看,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學生也比較少。最近,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狀況竟引起國務院的重視,專門下文強調要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素質教育吆喝多少年了,竟然連學生的健康都丟了,這說明了什麼?

  3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我個人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什麼呢?因為學校的活動中除了課堂,留給學生時間和精力還剩下多少?但是,在課堂上實現素質教育,是不是有點痴人說夢?光憑老師一張嘴能實現素質教育?

  在第二專題主體性教育論中,我對新形勢下對教師的要求感觸頗深:

  1教師的觀念要轉變才能跟上教育形勢的發展。教師一定要有主體性教育的觀念,否則,是會被時代所拋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牢記這句名言:頭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古希臘普羅塔戈***。

  2教師要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烏申斯基說: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想成為名師嗎?那就培養自己的個性吧。

  在第四專題“尊重的教育”中,我知道了素質教育為什麼這麼難。原因有四:1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壓倒一切;2教師的權威至高無上;3科學知識最有價值;4一切為了精英。

  因此,我國的教育急需教育的新理念,於是“尊重的教育”就顯現出來了。這需要我們吧學生當成人來看待,要從內心去尊重學生,而不是象有些教師那樣吧學生當成實現自己功利的工具!

  
關於教育理論讀書心得體會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