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
在《致意讀者》中,誇美紐斯明確表述了《大教學論》的最基本的目的,你知道大教學論主要講述了什麼嗎?下面是帶來的大教學論讀書心得,歡迎檢視。
大教學論讀書心得篇一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創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建了教育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新,從而使教學變得更容易、徹底和迅速。誇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誇美紐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謂實至名歸。《大教學論》的全名是“《大教學論》——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誇美紐斯給《大教學論》加註這個副標題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副標題突出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切事物”,它體現了誇美紐斯的泛智主義教育主張,另一個便是“一切人”, 誇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物件的思想,體現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儘管原著沒有明確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們從原著的章章節節、字裡行間都可以體會到誇美紐斯對於教育必須實現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張。
1、誇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物件的理論基礎
誇美紐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的物件,是基於他對人性的假設和認識。誇美紐斯認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學論》第一章中詳細地闡明瞭並多處強調了自己對人的認識,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愛物”,人與生俱來三種品質“博學、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有著天生的求知慾望的天賦和認識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著天然的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們生而平等”,“凡是生而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誇美紐斯認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賦的求知慾及能力是進行教育平等的基礎和條件。
誇美紐斯關於“一切人”的教育物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建立在當時基督教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文藝復興的情況之下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對於“誰應該接受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們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來論述教育也應該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國》認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銀、銅和鐵。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為“哲學王”。而其他的人就應該接受命運的不同安排,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是命運的安排,命中註定的事。這種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觀點來論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國外的著作中都是為數不少的。這是因為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帶有明顯的統治階級的政治主張,教育為政治而服務的目的非常明顯。
2、誇美紐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內容及評價
誇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於有錢有勢的少數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村,都應該送入學校。”通過這段話,誇美紐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物件不因性別、貧富、城鄉的差異都應該接受教育。雖然誇美紐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樸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平等。
3、對當前教育公平問題的一些啟發
教育公平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教育給社會創造價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國家。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實現教育公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實現教育機會的平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負擔巨大的教育成本。這對經任何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是個巨大的挑戰。眾觀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它仍然呈現一種複雜化的趨勢。特別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其表現更為突出:一是地緣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戶籍作限制,外地學生入學必須交納贊助費***實為擇校費***,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在錄取分數上不平等,外地學生必須取得較本地學生高出許多的分數才能被學校錄取;二是性別歧視,這主要是指男女學生的入學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學率明顯得高於女童,這主要是由人們的舊觀念造成的;三是城鄉歧視,城市的教育物質資源配置比鄉村好,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比鄉村的要強,城市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比鄉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種現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加複雜化的問題。由此可見,教育要實現公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教學論讀書心得篇二
在人類教育史上,有個人佔有光輝的一頁,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標誌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一次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這個人,就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
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限制,書中存在一些神學原則和《聖經》思想,具有神祕的宗教神學色彩。但書中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措施仍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留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幾點:首先是通過教育才能形成一個人。
作者認為知識、德行與虔誠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和虔誠要通過祈禱、教育、行動去取得。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說話、走路和思考的,這些都是靠後天的教育、學習、訓練才能達成的。每一個學生並不是天生就能說會道的,而是在父母薰陶、教導、示範、指引下不斷學習發音、說話,在老師的教導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中逐漸得到發展的。所以我們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更要在課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及時抓住學生說話當中的漏洞、不足之處、語言不規範之處進行糾正指導,更要時時處處運用規範準確的語言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來以身示範,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系的規範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內容和方式。
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閱讀好書,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人生的許多啟示,可以從中體驗到那些無法親自去經歷的東西。讀課外書的好處可多了。讀課外書可以增加識字量;很多同學在沒上學前就認識了很多字,就是在課外書上認識的。讀課外書可以豐富詞彙量;書上有很多優美的詞語,成語,可以讓說的話很精彩。讀課外書可以增添豐富知識;書上有各種各類的知識。讀課外書可以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多讀書,可以很快就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讀課外書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讀課外書可以增添智慧。讀課外書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
總之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從三大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
誇美紐斯是探索教學工作規律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三大教學原則特別著名。
直觀性原則這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的範圍內,一切的事物都應當儘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課堂上為我們演示烏鴉喝水的“石子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高”的場面,就是那節語文課,讓我對語文充滿了興趣,對語文充滿了嚮往。開始喜歡語文,喜歡學習語文,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成為了一位語文老師。直觀性原則帶給了我極大的改變。
循序漸進原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要是層次高了,學生就很難學會、學懂。比如現在總聽辦公室裡老師說,有的孩子不懂二十四計時法,區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時間的說法和記法,還有的小孩怎麼也搞不清人民幣的使用方式等,我想這也許是教材本身高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處於弱勢。
鞏固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並可以靈活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或者教導別人等方式使知識更加鞏固。
大教學論讀書心得篇三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創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建了教育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新,誇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開始讀的時候,不知道自已在讀什麼,覺得不像是談教育問題,倒是在談宗教人生的問題,但是當讀到第七八章時,感覺就不一樣了,以後就都是關於教育的了。讀了以後,覺得受益非淺。感受確實很多,我主要談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敬佩誇美紐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為一名基督教徒,對於教育有這樣的一種美好的期望,一種執著的追求,我真是佩服!誇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反對封建的等級教育,主張實行全民的普及教育,併為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統一的學校教育體制,為後來資本主義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身上的這種面對困難決不退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慢慢地自己也開始倦怠了,對於事業的那種激情也開始減少了。有時候很想去改變一些現狀,但是又想,有些現狀是你一個人能改變得了的嗎?我就認為自己再努力都不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要不斷地努力呢?讀了誇美紐斯的作品後,覺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著還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變多少,只要去做了,盡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誇美紐斯主張普及教育
誇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於有錢有勢的少數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村,都應該送入學校。” 誇美紐斯指出,普及教育要從學前期開始。他認為:“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應該趕快對上天的植物及時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們謹慎地形成,使在學問、德行與虔信方面獲得興旺的進展”。他認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教育對於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的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們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就必須加快培養建設祖國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優先發展教育,我們的強國之夢才能早日實現。
三、教育要適應自然
誇美紐斯明確地提出了“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他所說的“自然”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則;二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性。首先,教育應該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則為依據,步自然的後塵,找出教育的普遍規律。誇美紐斯強調指出: “改良學校的基礎應當是萬物的秩序。”在他看來,教育的嚴謹秩序應該以自然為借鑑,模仿自然。這樣,教育藝術的進行就會同自然的執行一樣容易、自然。
誇美紐斯把整個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機器,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機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一切秩序良好的東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來,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組合得很巧妙的鐘一樣,有自己的秩序。誇美紐斯舉例說,人模仿魚在水裡遊的方式而學會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動物的發聲器官而學會製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樂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鑑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據人的天性,適合人的年齡,使每個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誇美紐斯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在自己合適的時機生長髮展,例如,鳥兒在春天繁殖,園丁在春天種植。同樣,童年是人類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時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自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學校教育也應分成學前、初等、中等、高等四個階段進行;要把學校的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獲得預期的效果。
這正如我們中國提倡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思想、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教育對於培養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工作室的課題《構建自然的語言課堂,培養合理兒童》,我們的思想和誇美紐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師的教要合乎自然,學生的學也要合乎自然,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顯現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與生活相結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這個複合世界是按照兒童、少年的成長規律設計的,比較而言,學生學到的知識淺顯但卻複雜,不太規範但卻鮮活、生動,帶著強烈的個人體驗性。這個世界中,學校、教師、教材與現實生活同等重要。
講讀課文與家庭生活相結合,把學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經驗引進到閱讀中來,把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入到課文中來。學生們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孫情、兄弟姐妹情永遠是溫馨甜蜜、款款動人的;母愛、父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甚至是繼父養母的愛,總是博大精深、牽魂系魄的。把豐富多彩、真實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課堂中,總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群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外繼續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
千方法萬方法,再沒有什麼方法比讓學生親身經歷讀書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範圍就是課程的範圍。”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祕密、領悟人生的真諦。相信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裡,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文教學和諧地統一起來,就必然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總之,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更要走進生活。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麼;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怎樣教。我們必須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地連線起來,把學生經驗與語文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