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節亭記閱讀及答案

  《尚節亭記》劉基撰寫這篇記文,記敘建造修葺的緣由,並以此展開議論,抒寫個人懷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尚節亭記》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尚節亭記》原文閱讀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汙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以為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於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節之時義,大易備矣;無庸外而求也。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所湊。故得其中和,則暢茂條達,而為美植;反之,則為瞞為液,為癭腫,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於是乎有中焉。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則是,在季子則非;守死,大節也,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必有義焉,不可膠也。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為暢茂條達,而為瞞液、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苟然哉?

  《尚節亭記》閱讀習題及答案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坐右之器以欹 欹:傾斜

  B、或以之比德而自勵 比: 比擬

  C、信乎,有諸中,形於外 信:的確

  D、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 宜:似乎,大概

  答案:D適宜

  5、下列各項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特卉木也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B、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C、能以節立身者鮮矣 樊噲側其盾以撞

  D、豈徒為玩好而已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答案A***A特:只,不過; B而:連詞,不譯;連詞,錶轉折 C以:介詞,憑藉;連詞,相當於“而” D徒:副詞,只是;名詞,類,一班人***

  6、下列各項對文意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古代的人種植花草樹木都是為了取其所蘊涵的精神,並不是只為了好玩、喜好。同樣別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會稽的黃中立,就是因為竹子有節而喜歡種植竹子,並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節亭”。作者劉基看到了以後很喜歡。

  C、作者認為,花草樹木的節,體現出陰陽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為人的大節,則體現為極難做到的中庸之道。

  D、文中,作者認為,儘管世風衰敗,道德淪喪,但能夠憑藉節操立身的人還是比較多的,而黃中立異於常人的地方即為崇尚節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答案D***能夠憑藉節操立身的人是“少”***

  《尚節亭記》閱讀翻譯

  古人栽種花草樹木是有所取義的,並非只為好玩罷了。所以***栽***蘭花,是取它的芬芳;***種***諼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憂的意思;***愛***蓮花,是取它生長在汙泥裡,卻不染上汙穢。不只是花草樹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飾,用象牙做環圈,用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邊作擺設***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拿它來比擬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來懲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這樣***在提高道德修養方面是有幫助的。

  會稽人黃中立,喜歡種竹子,是取竹有節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間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節亭”,作為讀書遊藝的地方,淡泊而無向外營謀的念頭。我見了,很喜歡。

  竹子這種植物,體質柔弱,當中還是空的,柔美卻不會被風雨摧殘折斷,原因是它有節。至於經歷了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熱,遭受了霜雪的侵襲,仍然枝幹不改,葉子不變,顏色依舊青青的,像是守住大節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確,內裡有什麼也會表現在外面,因為***天賦的真性***常常表現在形體上。這樣,就拿節來說明竹子,還有比節更值得崇尚的嗎?

  世風衰敗了,道德淪喪了,能夠憑藉節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還沒有開始施展,卻早早地的因崇尚節操而立下志向,這真是具有大過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興呢?

  關於“節”字的含義,在《易經》裡已解釋得十分充分了,用不著另外再尋求解釋。花草樹木的節,確實是枝葉所生的地方,生氣聚集在那裡,筋脈也匯合在那裡。所以得到這個節的中和之道,就可以暢旺茂盛,枝條通達,而長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這個中和之道,就變成流出汗液、生出贅瘤、枝幹彎曲的壞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節氣;所謂節,就是陰陽寒暑轉移的契機。在人生旅途中遭到變故,人的節操就會顯露出來;所謂節,是人很難表現到恰到好處的,於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個標準***。所以:辭讓繼任國王之位,這件事是大節,在泰伯就做對了,在季子就沒有做對;堅持自始不變,這也是大節,子思這樣做就適宜了,但曾子這樣做就太過了。必定要看看怎樣才能合乎義,不可固執。分辨得不精細,處理得不適當,就不能暢達通順,而變成流出汁液、生出贅瘤、枝幹彎曲的了。這不就差太遠了嗎?

  《禮記·中庸》的注書上說:“在做事前預先計劃好,就不致發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處理起來就應對自如了。那麼,黃中立取竹的含義來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們這些人交遊,又豈是無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