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初夏陸游閱讀答案

  《幽居初夏》為南宋詩人陸游晚年後居山陰時所作。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幽居初夏》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幽居初夏》閱讀原文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注]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幽居初夏》閱讀題目

  ***1***詩人寫景是從哪幾方面突出表現一個“幽”字的?試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思想感情?

  答:

  《幽居初夏》閱讀答案

  ***1***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動襯“幽”***“下鷺”***

  ③以聲襯“幽”***“鳴蛙”******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怡然自得之樂***閒適之情******1分***

  ②尾聯“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幽居初夏》閱讀譯文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樹陰下小徑幽幽。

  湖水滿溢時白鷺翩翩飛舞,湖畔草長鳴蛙處處。

  新茬的竹筍早已成熟,木筆花卻剛剛開始綻放。

  當年相識不見,午時夢迴茶前,誰人共話當年?

  《幽居初夏》閱讀賞析

  陸游晚年村居詩作淵源所自,歷來論者無不指為“學陶”、“學白”。從他大量的寫農村風光的詩來看,特別是從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淵明的恬靜,白居易的明淺,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總是熱的,詩情總是不平靜的。

  首句“湖山”二字總冒全篇,勾勒環境,筆力開張,一起便在山關水色中透著一個“幽”字。次句寫到居室周圍,筆意微闔。鄉間小路橫斜,周圍綠蔭環繞,有屋於此,確不失為幽居;槐樹成蔭,又確乎是“繞屋樹扶疏”的初夏景象。這一句暗筆點題。

  頷聯緊承首聯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鷺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觀”字,明寫所見;下句卻用“蛙鳴”暗寫所聞。明、暗、見、聞,參差變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視野開闊,是從橫的方面來寫。白鷺不時自藍天緩緩下翔,落到湖邊覓食,人的視線隨鷺飛兒從上至下,視野深遠,是從縱的方面來寫。而白鷺悠然,安詳不驚,又襯出了環境的清幽,使這幅縱橫開闊的畫面充滿了寧靜的氣氛,下一“觀”字,更顯得詩人靜觀自得,心境閒適。景之清幽,物之安詳,人之閒適,三者交融,構成了恬靜深遠的意境。從下句看,綠草叢中,蛙鳴處處,一片熱鬧喧騰,表面上似與上句清幽景色相對立,其實是以有聲襯無聲,還是渲染幽靜的側筆。

  蛙鳴聲中,透出一派生機,又暗暗過渡到頸聯“籜龍”、“木筆”,著意表現,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細針密線,又不露痕跡。詩人展示給讀者的是靜止的竹和花,喚起讀者想象的卻是時時在生長變化的之中的動態的景物。

  從章法看,這前六句純然寫景,而承轉開闔,井然有序。頷聯“水滿”“草深”是水濱景色,承前寫“湖”;頸聯“頭番筍”、“第一花”,則是山地風光,承前寫“山”。首句概言“湖山勝處”,兩聯分承敷衍,章法十分嚴謹。但頷聯寫湖,是遠處寬處景色;頸聯寫庭院周圍,是近處緊處的風光。詩的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顯示詩人怡然自得之樂,讀詩至此,真令人以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於終老是鄉了。但結聯陡然一轉,長嘆聲中,大書一個“老”字,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嘆,古井中漾起微瀾,結出詩情盪漾。原來,儘管萬物欣然,此翁卻心情衰減,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則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舊交竟零落殆盡,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於是,一種寂寞之感,襲上心頭。四顧惘然,無人可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