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業建設學士學位論文

  農業建設工程專案審計是控制工程投資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三農建設專案不斷增加,為了保證三農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加強農業工程建設專案審計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加快生態農業建設建議思考 》

  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選擇。當今,在國內生態資源環境約束愈來愈凸顯的背景下,探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路徑及相關政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國生態農業實踐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目前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即以提高水土等資源利用率為基本出發點,將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融為一體,實現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結合。但是,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只注重生產功能,對生態服務功能關注不足

  從我國生態農業的實踐來看,當前的生態農業還是以通過物質迴圈和能量多級利用追求實物產出為主要目標,而對生態農業系統自身所提供的如碳匯、旅遊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沒有給予充分重視。

  2.只重視產業節點,對產業之間的耦合重視不夠

  我國生態農業的實踐是以種植業為核心的,如何實現種植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耦合,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也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與措施。同時,還缺乏市場化的引導、規模經營、專業化生產和品牌化推廣,難以實現生態農業的預期效益。特別是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耦合關係的缺失,導致了種植業自身和養殖業的汙染。

  3.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管理標準化體系

  隨著生態農業發展,需要先進的管理方式,但我國至今仍缺乏完善的生態農業管理標準化體系,整體處於較低水平,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等問題突出。

  4.個別區域盲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

  不同區域生態資源條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業生產的傳統不同,因此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從自身的條件出發,選擇適宜當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技術和管理方式等,但在我國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著脫離區域實際,盲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現象。

  二、發展生態農業應實現“六大轉變”

  1.從傳統生態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

  侷限於農業內部的狹義生態農業,無法解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優質耕地資源、清潔水源日益短缺和生態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等問題。因此,需要實現向現代生態農業模式轉變,即注重生態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有機耦合,以優質農產品加工為紐帶,將市場、生產和流通領域緊密結合起來,建立產加銷一體化的一、二、三產業網路型鏈條。集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為一體,構建產業化的種養及廢棄物資源化的食物鏈網結構。

  2.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統一的多功能轉變

  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一直以追求高產為目標。在生態資源環境制約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農業生態系統的功能不單是生產農產品,還提供了生活、生態等其他多種服務功能,如碳匯、調蓄洪水、淨化環境、旅遊和景觀等方面。因此,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應切實注重多種功能的發揮。

  3.從傳統精華的單純繼承向傳統精華與現代技術融合轉變

  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特別重視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的繼承與發揚,但在嚴峻的生態資源環境形勢之下,再單純依靠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就難以發揮生態農業的多功能性。因此,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應注重傳統精華與現代技術之間的融合,通過將它們進行整合,從而發揮技術綜合優勢,推動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

  4.從單一關注產品數量向數量與質量並重轉變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不足之時,農產品的品質較好;生產能力提高之後,實現了農產品充足供應,但農產品品質卻因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和殺蟲劑等化學品的過量施用,以及工業對耕地資源、水資源的嚴重汙染而下降。以往,國家在農產品供應,特別是糧食安全方面,過分地強調了數量安全,而對質量安全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出現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走向數量與質量並重的發展道路。

  5.從小規模分散化生產向規模化與產業化轉變

  當前,以農戶為經營單位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規模小、分散化程度高,不但帶來了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產業化將成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但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因此應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種植規模、發揮品牌效應、規範基地生產並提升競爭能力,以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

  6.從簡單的農業生產向文化傳承與農村可持續發展轉變

  我國幾千年的農業生產積澱了豐富的農業文明。當前任何區域的農產品都可以體現該區域的文化、歷史、地理和人文背景與內涵,因此,注重區域文化元素符號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和社群重視和弘揚民族文化,避免傳統知識的喪失,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為未來的經濟開發保留知識和資源儲備。

  三、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佈局

  ***1***在整體佈局上妥善處理不同功能區域間的關係,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在整體區域內進行生產、生態和生活區域科學、合理的功能佈局。

  ***2***建立完善生態農業分割槽治理辦法。明確區域內農業生態治理的核心問題、重點目標和農業產業適宜發展模式和規模,以促進不同區域在國家總體規劃框架下,編制區域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確保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以及“十三五”規劃相協調。

  2.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

  根據迴圈型生態農業原理,在規模化養殖區域,構建以農作物生產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產業迴圈體系,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協調發展,使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逐步建設高標準農田,利用農作物秸稈為養殖業提供飼料,實現區域內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產業之間的農業大迴圈,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逐步減少化肥的投入,進而改善土壤,提高農產品品質。

  3.加強區域農業生產技術的生態整合

  根據不同型別區域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通過傳統農業技術精華以及現代技術的融合,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生態整合,發揮出技術的綜合優勢,以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如在糧食主產區,重點開展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主的技術整合示範,實現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迴圈利用;在水資源短缺地區,重點開展以農業生產節水為主的技術整合示範,重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

  4.創新經營機制,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基地

  ***1***轉變經營主體,建立示範基地。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和家庭農場為載體,以當地最突出的生態環境為切入點,因地制宜開展新技術試驗示範和成果轉化,建設一批現代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2***創新耕地流轉機制。生態農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水土資源約束,因此,要實現規模經營,必須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以及投入機制,探索土地流轉的新形式,以滿足發展生態農業所需要的土地規模。

  ***3***轉變運作機制,建立企業與農戶“雙贏”的利益機制。在利益分配機制上,要形成各利益主體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及產權關係,並獲得收益。要積極探索農業生產要素入股方式,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農民與龍頭企業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把利益機制納入規模化、制度化的軌道。

  5.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

  ***1***確保生產地生態環境安全。因此,應制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標準和規範,實現梯級迴圈利用農業廢棄物,防治農產品產地汙染,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加快制訂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及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制訂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整個生產加工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都能與國際市場接軌,以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立以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主的農產品速測點,配備速測裝置和人員。

  ***4***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以現有國家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培育若干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品牌,依法保護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和知名品牌,以此帶動全國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壯大。

  ***5***搞活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流通。利用資訊化技術,整合各種農業資訊網路服務資源,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資訊平臺,發展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6***落實生態農業發展的服務體系。政府、金融和保險等部門需要轉變職能,完善和優化服務體系,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不斷完善與壯大生態農業產業鏈。同時,要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穩定生態農業服務隊伍,提高生態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從而提高生態農業化解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6.注重水土資源數量保護與質量提升

  ***1***以土地生產率為準則,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通過土地整理復墾補充的耕地面積,需要根據土地生產率為準則進行衡量。具體來說,以區域土地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作為標準,對補充的耕地進行折算。

  ***2***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標,改善耕地質量。對不同區域耕地逐步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採取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率。同時,建議儘快從國家層面把有關涉農資金整合起來,以提高農田建設標準。

  ***3***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創新土壤汙染治理技術,加強土壤汙染的生態修復。

  ***4***以“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汙紅線***”為原則,提高農業生產的水資源保障。要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為著力點,明確節水的重點區域,並注重不同區域的技術開發與整合;同時,要以區域水環境保護為核心,調整產業結構,切實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灌溉水資源,實現農產品數量與質量的“雙安全”。

  7.建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政策激勵機制

  ***1***建立生態指標約束機制。以區域整體為物件,構建水資源、耕地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數量與環境質量保護的農業生態約束指標體系,確保“生態紅線”。同時,強化“生態紅線”意識,逐步建成資源保護與利用考核辦法,以加強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建立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汙染、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補償主體與物件,量化補償標準和考核指標,建立基於土地承載力的畜禽養殖准入與退出機制,將生態農業建設納入法制化發展軌道。

  ***3***建立監督評價機制。強化對地方政府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績效評價與量化考核工作,建立監測評價與定位跟蹤體系,突出地方政府主責地位。以各級農業資源環境管理部門為主體,對不同區域模式生態農業的執行效率、生態效益進行客觀評價,構建現代生態農業長效考評機制。

  篇二

  《 休閒農業建設經濟發展研究 》

  摘要:伴隨我國社會經濟、文明的不斷進步,城市化程序不斷加速。現代休閒農業的建設成功推動了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創新,完成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新型市場模式。加快休閒農業的建設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針對於此本文展開了相關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休閒農業;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思考

  休閒農業是當下比較新穎的綜合型新興農業型別,通過結合農業先天優勢資源,實現與旅遊行業同時進行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這種模式促進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還能夠帶動農業深度發展,同時滿足構建生態農業環境的需求。構建休閒農業經濟運作模式是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我國的經濟體制,促進各項產業相結合。因此,本文針對休閒農業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合理化建議實現快速發展的需求。

  一、我國休閒農業建設現狀

  1.休閒農業監管體制缺失。目前我國休閒農業建設的現狀還不令人十分滿意,在具體工作實施的過程張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於政府和人民共同積極的努力來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國休閒農業的監管體制還存在缺失,由於是新型的農業型別因此還不具備科學的管理制度,對於實際的市場混亂現象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案。管理體制上的缺失主要源於管理經驗不足,對於新型行業的發展沒有危機防範意識,監督體制上的缺失也是影響工作執行的關鍵。

  2.休閒農業缺乏特色發展。當下我國建設和發展休閒農業的業務還不是非常專業,在構建的過程中缺乏特色,影響了實際的應用效果。對許多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休閒農業的起步較晚,由於我國市場巨大而且消費族群比較廣泛,因此才能夠迅猛發展。但是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低成本、低服務質量的現象。國家和政府在建設休閒農業的過程中沒有考量到體制的完整性,導致實際的建設體系出現了缺失,喪失特色對於休閒農業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3.休閒農業生產規劃缺失。目前,我國政府對於休閒農業建設和生產的規劃不足,導致了實際工作存在缺失。常見的規劃缺失問題就是農村居民盲目索取經濟收入,而忽視了服務的質量和行業的工作熱情,導致一些地區的經濟收入沒有明顯的回饋,實際的服務質量也因為規劃的事物出現了降低的情況。農民對於休閒農業缺乏專業的運作理念,因此在投資的過程中也單獨只會考慮到如何短期內創造經濟收益,而忽視了長久的發展計劃,對眼前的蠅頭小利充滿興趣,卻沒有發現一個巨大的市場隱藏在背後。

  4.國家扶持休閒農業建設力度不足。目前我國對於休閒農業建設的扶持力度還存在不足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全面,另外一方面,是源於政府資金扶持不足。建設政策不夠清晰就不能吸引農民進行良好的休閒農業環境建設,也導致後期的宣傳力度不足,影響了人們對地區休閒農業活動的選擇。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導致休閒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競爭阻礙的重要因素。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約束和規定相關的內容,就會影響實際的建設工作實施。

  5.休閒農業建設缺乏相關人才。就目前的休閒農業建設情況來說,缺乏專業的建設和管理人才是阻礙發展的關鍵。一般從事休閒農業的工作人員都來自於農村,他們原本就不是專業的管理和服務型人員,從前從事的工作型別對於滿足提升休閒農業服務質量具有嚴重的阻礙情況。長期務農的工作人員難以深度理解休閒農業的建設意義,因此缺乏建設休閒農業的熱情。

  二、我國發展休閒農業的先決條件

  1.我國休閒農業市場前景良好。我國是發展休閒農業的絕好地域,因為我國是當今世界的農業大國,這一因素決定了我國發展休閒農業的先決條件。伴隨我國社會文明和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工作之餘的休閒生活,因為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也促成了休閒農業的建設和發展。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得到身體和心靈的放鬆,休閒農業體制的構建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人們渴望自己調配自己的休閒時間,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我國休閒農業發展的前景十分良好。

  2.我國經濟騰飛帶動休閒農業發展。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國人們的平均消費水平呈現遞級增長的形式。根據人們經濟收入增長的情況,以及人們消費意識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閒農業發展的先天環境。伴隨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攀升,人們對於綠色生態環境的追求也日趨渴望。生態農業旅遊對於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人們吸引力不斷增加,說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成功促進了休閒農業的建設。同樣,行業發展的多樣性也能夠促進國家經濟收益,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

  3.人民休閒時間充裕促進休閒農業業務拓展。我國人民休閒時間充裕也是促進休閒農業業務拓展的重要因素,因為人們越來越多的節假時間,激發了市場不斷拓展業務的需求。傳統的行業假期業務一般就是進行短途的旅遊,現代人們對於旅遊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能夠通過農業業務拓展的形式得到休閒質量上的提升,因此,休閒農業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需求,實現了生態旅遊等多樣性產業相結合的經濟運作模式。

  4.農村交通環境改革有助於休閒農業發展。現在我國農村道路交通情況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農村交通方面的問題,現在農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經全面覆蓋了大部分地區,實現了與城市構建交通網路的基礎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設也滿足了人們自駕游出行的需求,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升,購買車輛的情況迅速提升,人們選擇自駕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況滿足了人們休閒娛樂的需求。良好的空氣質量和美麗的自然風光都是非常吸引人們的休閒農業建設條件,通過良好的交通促進了休閒農業建設的進度。

  三、我國休閒農業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1.強化政府對休閒農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國休閒農業建設的有效途徑首先是強化我國政府的扶持力度,實現科學、有效的戰略指導。建設新型休閒農業主要是為了實現生態經濟的運營模式,希望能夠科學、合理的應用農村環境實現創造經濟收益的目標。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大力宣傳農村風景環境,在促進旅遊行業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村人民經濟收入。向城市人們宣傳農村環境吸引遊客能夠滿足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嚮往,同時還能夠促進農村居民發展向城市人民學習交流的機會。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閒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的引導各行各業的合作,進而實現新型農村建設的目標。

  2.完善休閒農業建設的監管體系。在建設休閒農業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完善休閒農業建設的監管體制,不斷的強化新型農業發展的功能性和服務質量。在建設休閒農業體制的過程中應該制定嚴謹的管理和拓展制度,並且選擇專業的人員進行管理,確保行業發展的穩定性和規則性。建設團隊還需要具備極高的自律性,能夠從建設的環節中發現問題並積極改善,合理的調整更加能夠促進經濟體制的建設,也是實現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監督是行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閒農業建設的監管制度,是未來發展新型行業的基礎,也是當下建設優化的保障。

  3.科學制定建設休閒農業策略。針對我國社會的市場需要合理、科學的制定建設目標,通過新型服務性產品滿足人們消費需要,堅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帶給休閒農業無限的生命力,滿足了我國經濟體制的需求。在建設特色服務型休閒農業體制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人們的需求拓展市場,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環境的特徵選擇休閒農業的建設亮點,結合自然風景和當地特色滿足人們休閒旅遊的目標。休閒農業的建設目的是綜合人們需求構建一個及感受、體驗為一體的旅遊產品,在旅行的過程中發展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理論部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休閒農業發展的關鍵,只有保證行業根基的穩定才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休閒農業的建設基礎包含便利的交通條件,配備的安全措施防護,以及相對配套的綜合型服務質量,其中重點是先決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休閒農業建設的基礎就是創新理念的設計,通過對農村環境的掌握情況出發,設計一個配套設施齊全的生活休閒空間,滿足人們對工作之餘生活娛樂的需求。休閒農業的建設是一種綜合型服務行業,它充分的結合了農業生產與旅遊專案,通過服務行業的體制進行業務創新。

  5.構建對應保障機制培養人才。建設休閒農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人才的培養,同時能夠建立相對應的保障機制實現對人才利益的維護。就目前而言,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還需要進行提升,定期開展相關業務和理論的培訓對於提升休閒農業服務質量具有良好效果,能夠滿足現代新型行業發展需求。指定相對完善的保障機制能夠激發工作人員的熱情,同時也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為農民帶來實際的經濟收入。維護農民和休閒農業工作人員的權益,是未來更好發展行業的前提,也是提升生態行業質量的前提。

  6.學習西方國家發展休閒農業經驗。綜合上述對策思考,根據我國建設休閒農業的現狀進行分析,科學適度的總結歸納西方國家的經驗,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西方國家建設休閒農業的起步比較早,相對來說經驗比較豐富。西方國家之所以成功建設休閒農業主要是依靠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相關法律條文的重要約束成就了行業的發展。相關的制度和條例對於西方建設休閒農業具有約束力,也保障了後期行業的穩定發展,強大的資金和有效的服務質量支援,也是促進休閒農業不斷進步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示,休閒農業的建設是當下的比較熱議的話題。構建新型的休閒農業模式主要是為了實現生態經濟環境的設計,在人們參與旅遊的過程中體驗趣味的農村生活。我國發展休閒農業具備先天的優勢,但是在構建休閒農業體系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於監管、資本等方面的缺失導致實際成長步伐緩慢。通過加快休閒農業建設推動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不斷的完善監管體制,通過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實現科學化、合理化建設目標。建設休閒農業對於改革我國傳統經濟體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也有良好幫助,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有力方針。

  參考文獻:

  [1]劉正國,江學軍.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促進鄉村經濟繁榮——關於加快推進丹徒區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裝備技術,2012,04:5-7.

  [2].“十二五”時期我國繼續推動休閒農業持續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10:17-20.

  [3]牛瑞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三化”協調發展——關於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內在關係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4]芮正雲.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功能定位及其效應研究——基於江蘇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1-16.

  [5]曾玉榮,翁伯琦,許標文,劉宇峰,劉波.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選擇與策略思考——以廈門市為例[J].發展研究,2014,04:88-91.

  [6].多措並舉促進貴州省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J].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2015,07:42-43.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