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溶解度說課稿

  物質的溶解度屬於物理性質。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以學生親身參與的兩個“活動與探究”和兩個“討論”為線索組織教學過程。第一個活動後通過討論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個活動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後通過討論引出氣體溶解度的概念。

  學生雖然對於一般物質溶解後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第一課時的重點、難點為以下三點:

  【重點、難點】

  1、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3、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及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 生已學了溶液的形成,雖然對於一般物質溶解後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對生活中的現象 雖熟悉卻不一定會解釋,如家裡衝糖水時,加到一定量時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節課通過一些生活中實驗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再精心設計幾個小實 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瞭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並討論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瞭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並會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

  【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

  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並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四、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採用“啟發——再現,引導——探究,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引入課題>

  我先設計了課堂小實驗“蔗糖和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由同學

  總結以下幾點:1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在一定量溶劑中_____能、不能無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條件下蔗糖比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溫下,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較。然後提問“食鹽從能溶到不能繼續溶解,溶液體現了幾種狀態?什麼樣的狀態?”“如果要比較多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如還有味精、澱粉等物質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創設這些情境與問題是為了把同學們引入角色,通過思考及回答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尤其對兩

  個聯絡生活實際似簡單又一下說不清的問題,激發了同學產生對知識要求瞭解的心理需求,這時引入課題《溶解度》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點>

  在老師講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涵義後,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飽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的溶液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設計的是在飽和

  的食鹽溶液中加KMnO4晶體。投影當同學們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擴散的現象時受到啟發,領悟到定義中“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是指原溶質,不是指其它溶質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質”,對書本上的定義有了完整、精確的理解。

  2、“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嗎?”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在兩個培養皿中

  盛相同體積的水,一個裡面加食鹽用藥匙大頭取,一個裡面加熟石灰用藥匙小頭取。投影很明顯此時溶質取用量不同。攪拌後可見食鹽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飽和。為了證明食鹽溶液未飽和再加食鹽少許,攪拌後仍全溶。觀察了這組實驗,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從實驗現象的啟迪中逐步對“飽和”和“濃”、“不飽和”與“稀”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嚴格的區分,並且進一步認識到,如果這組關係相互成立,必須滿足前提與條件。用實驗輔助教學後,使這個過去一直用資料來解釋的問題變得讓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這一教學過程是以探索性實驗為主要線索,以教師的設疑、演示、點拔和學生的觀察、分析、釋疑關

  聯互動為主要教學手段。因為通過直觀的實驗增加了同學的興趣,為啟發式教學創設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題目與之相結合,誘導和激發了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突破難點>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嗎?”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

  了學生分組實驗:1.飽和食鹽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後,再加少量食鹽;2.飽和硝酸鉀溶液加熱後,再加少量的硝酸鉀,再冷卻到室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很快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而自己總結出的規律比老師講很多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要強得

  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資料表:

  在20℃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設問: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麼?由於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

  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達到飽和”,並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資料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並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鬆地建立了。

  <鞏固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後,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

  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後階段我設定了這樣幾個問題:1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

  A.很濃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該物質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繼續溶解任何其他物 質的溶液;2為何汗水帶有鹹味?被汗水浸溼的衣服涼幹後,常出現白色的斑跡,為什麼?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並加以說明:25℃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資訊,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資訊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我體會到啟發—研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本課中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二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初中理化生組的XXX。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九單元課題2溶解度,此為本課題的第一課時。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起。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及其轉化關係,是本章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屬於中考常考範圍。本課在學習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礎上,以兩個實驗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對物質溶解的認識開始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下一章酸鹼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據此我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掌握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轉化。

  2、 過程與方法: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

  並通過實驗探究瞭解“飽和”與“不飽和”的相對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溶

  液飽和與不飽和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來看待事物的變化。

  教學重點:根據課標要求把建立飽和溶液概念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

  液的轉化作為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已有的只是儲備確定構建溶液飽和與不飽和的相

  對性及轉化為本節難點。

  二、 說教法

  根據以上教學分析,為促進學生的知識及實驗分析能力發展,對本節只是我將採用實驗引導、啟發學生自己總結,丟擲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的教法,最後因材施教,設定不同難度的習題練習講解突破難點。

  三、 說學法

  為使所學知識更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智慧發展,可採用實驗歸納發掌握飽和溶液的概念,及親身試驗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方法,最後做題練習鞏固。

  四、 教學過程

  複習溶液知識及溶液、溶質、溶劑的關係,提出問題“一杯水是否可以無限地溶解溶質呢?”啟發學生思考,引入本課。

  首先,以NaCl的溶解實驗,是學生觀察到NaCl溶於水,再向其中加入NaCl固體後振盪,發現NaCl未被完全溶解,得知一定量的水中NaCl的溶解度是一定的。當不能再溶時,我們就說它達到一個飽和狀態,提出飽和溶液的第一個重點即在一定量溶劑中不能再溶解該溶質的溶液。類比得知,若能再溶解該溶質則為不飽和。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若要使未溶解的NaCl再溶該怎麼辦?”再通過實驗加水發現NaCl又溶解了,得出溶液由飽和狀態轉化為不飽和的第一種方法——加溶劑。

  接著以KNO3的溶解實驗觀察到加入過多的KNO3固體也未被完全溶解,再次驗證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有限的。當改變溫度即加熱後為溶解的溶質又溶了,溶液的飽和狀態改變了,此時提出研究飽和溶液的另一個重點是要保證一定的溫度,據此可給出飽和溶液的定義即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中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同時可知飽和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的第二種方法——升高溫度。

  與此同時,實驗中加熱過的KNO3溶液溫度已降低,學生可觀察到有KNO3晶體析出,引出對溶液降溫可結晶轉化為飽和溶液,並且類比總結和生活經驗如海水晒鹽得出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三個方法——降低溫度、蒸發溶劑和增加溶質,並總結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

  在課程結束之前留給學生一個問題:思考為什麼海水可以通過蒸發溶劑得到食鹽晶體而硝酸鉀溶液要通過降溫得到晶體,為下節課的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的講解留下懸念埋下伏筆。

  最後,以課後練習反饋學習情況,進行查漏補缺。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

  附板書設計:

  課題二 溶解度

  增加溶劑、升高溫度

  一、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二、冷卻結晶、蒸發溶劑結晶

  三、判斷是否飽和:再加該溶質看是否溶解

  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叫黃江,來自江北中學。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九單元溶液課題2溶解度P35—38。新課程標準要求義務階段的化學教學應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在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探究、交流”的過程,從而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及科學態度和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將以此理念為指導,從以下六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我對本節課的構思與設想。

  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

  課標要求: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二級主題“水與常見的溶液”中瞭解溶解度的含義。

  考試說明:一級主題“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級主題“溶液”中瞭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

  1、 教材內容編寫:

  實驗9-5和9-6是關於溶解性的實驗,引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進一步研究,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線。

  2、教材內容的前後關係、地位:

  1、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溶液的形成與飽和溶液,連結溶質質量分數。

  2、讓化學研究的方向,由“質”到“量”的過渡。為酸鹼鹽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加深對金屬的性質,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3、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3、教材的素材處理:

  1、資料卡片處理

  2、方法導引處理

  3、圖表處理

  這樣處理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數形結合思想,學會分析影象,交流討論,發散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自我分析反思能力;體會自主學習中的快樂與成就感。

  學情分析

  知道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有效教學,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的學生。看看我的學生情況。

  1、認知能力和心理素質:我任教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知識理解能力強,思維轉換較快,動手能力較強,課堂活躍。從心理來講,具有探知慾望和好奇心。

  2、具備的知識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溶液的形成、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能夠準確判斷何為溶液、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以及怎麼轉化飽和和不飽和溶液。在學習的飽和溶液後,對教材的實驗【9—5】和【9—6】認識有了侷限性,學生想知道和探知更高層次的知識,來重新認識這個實驗。

  3、具備的技能和學習方法:他們具備進行基礎的實驗操作能力,準確的現象描述,一定的問題分析技能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同時,他們目前掌握的學習方法有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學,互助學習,活動展學。這樣就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參與,作為課堂的主體。

  教學目標

  課標說: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是化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基於學生情況和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固體、氣體溶解度的含義和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初步學會繪製和分析溶解度曲線;能夠利用溶解度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繪製和分析溶解度曲線,體驗資料處理的過程,和學習資料處理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以及深刻體會科學探究和控制變數法在化學研究中利用和地位;同時通過對身邊常見現象的解釋,讓學生感覺到化學無處不在,學習化學好處。

  教學重難點

  基於教學目標和我的學生具體情況,我認為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瞭解溶解度的含義和探究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難點:正確理解溶解度的含義和學會使用溶解度曲線解決問題。

  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掌握的學習方法,我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

  1、探究式教學

  2、設問啟發式教學

  3、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實物展示

  採用的學法是: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合作學習、當堂自學 、活動展學、 互動評學

  教學設計思路

  明確了教學目標、學生情況、教學重難點,在課程標準、多元智力理論和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活動一:課題引入 3min

  設問: 1、通過教材【實驗9—5】和【實驗9—6】,你知道要確定固體物質在溶劑中溶解的最大量,需要明確哪些條件?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有四個條件。整合條件,過渡新課。

  目的:以設問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知慾,引入新課。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討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二:溶解度的含義——自主探究、分組討論學習9min

  1、學生通過引入問題的分析討論,得出固體溶解度。讓學生看教材36頁,勾畫定義,並討論其要素和影響條件。

  2、學生探討溶解度的表述。並分小組合作完成表述的變式訓練,展示比拼。

  3、通過資料卡片,處理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係。

  目的:

        1、本活動,讓學生閱讀教材、通過設問,和分組討論學習,突出重點,攻克難點。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變式訓練,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加深理解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四個關鍵詞:一定溫度、100g溶劑、飽和溶液、溶解度單位為克。

  活動三 繪製溶解度曲線——自主學習,交流討論,突出重點6min

  學生閱讀P36—P37課本內容,並參照自學提示題

  處理圖片9-11、表9-1,方法導引

  教師提問:

  1、溶解度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試著在座標系中畫KNO3、NaCl溶解度曲線。

  目的:

  1、讓學生通過比較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認識資料處理方法——列表法和作圖法。同時建兩者之間的關係,通過列表法繪製溶解度曲線,並將與教材中圖9-12對比,通過對比,引導學生使用自己繪製的曲線來查閱有關物質在非測定溫度下的溶解度,體驗成功的愉悅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影象分析能力、動手能力;感受數學—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學會利用數學的思想解決化學問題。

  活動四:分析溶解度曲線——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討論交流,教師點撥,突破難點12min

  問題提示:

  1、你知道溶解度曲線上“點”意義嗎?

  2、你從溶解度曲線能獲得那些資訊?處理圖片9-12和9-13

  2、你知道KNO3、NaCl、CaOH2的溶解度變化規律嗎?

  1、溶解度曲線“點”含義處理圖片9-12和9-13

  2、溶解度曲線的含義

  1.表示某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溫度的變化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斜率

  3.比較不同物質在相同溫度下或某一溫度範圍內溶解度的大小。

  4.確定不飽和溶液和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

  規律:

  ①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

  ②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變化不顯著,如NaCl。

  ③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OH2 。

  1、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37頁的討論,概括要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應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同時體會化學與數學的聯絡,形成學科融合的思想。

  2、通過給溶解度曲線3個問題的討論,激發學生思維,在討論和思考中對溶解度曲線中涉及的點、線、面的資訊,充分理解並親自感受。

  活動五:氣體溶解度的含義——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4min

  思考:

  1.當開啟汽水瓶蓋後,為什麼常常有大量氣泡冒出?

  2.喝汽水以後,為什麼會打嗝?

  處理圖片9-14、9-15、9-16

  3、解決實際問題:

  ①為什麼冬天撈鹼,夏天晒鹽?

  ②夏天下雨前,魚兒躍出水面?

  目的:以設問形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8頁,自主學習氣體溶解度,並分小組合作討論氣體溶解度和固體溶解度的不同點,探究如何利用氣體溶解度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交流討論及語言表達能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體會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學會用化學的視角來解釋生活現象。

  活動六:典型例題訓練——分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並比賽4min

  根據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的是

  2t1℃時甲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3P點表示的意義是

  4a物質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的方法有

  5c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方法有

  6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從t2℃降溫到t1℃時析出晶體最多的到是 ,沒有晶體析出的是 。

  7從a的飽和溶液中析出晶體,可採用的方法是 ,從b的飽和溶液中析出晶體,可採用的方法是 ,從c的飽和溶液中析出晶體,可採用的方法是 。

  8t1℃時,取a、b、c三種物質各10g,分別製成飽和溶液,所需水最多的是 ;

  若用100g水配製飽和溶液,所需溶質最多的是 。

  9從混有少量b 的a混合物中提純a,目的:通過考題訓練,讓學生明確,“怎麼考,考什麼,怎麼做”的問題。通過練習,學會如何應用溶解度及曲線解決問題,瞭解考題型,訓練分析判斷題型、題意的能力。

  在所有活動中,教師反饋評價,給與學生導引,並讓學生反思,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總結能力。

  總結歸納——學生談收穫、教師補充1.5min

  目的:通過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反饋課堂的效率,是否有效,學生掌握情況。作為課堂活動表現的測評,讓教師知道學生已知道了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讓教師進一步瞭解學生,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作業設計20s

  1、完成課後作業。作為紙筆測評,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2、查閱資料,瞭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開放性、自主性、多元性

  3、分小組製作學習檔案。合作性、主體性

  板書設計展示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義務教育階段《溶解度》一節內容的總體設計與構想,著重以自主探究的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雙主共學”的目的,作為走上講臺不足一年的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很多,懇請各位專家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