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必修一說課稿

  寫說課稿需要強大的專業能力。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題目是《物質的分類》,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學內容位於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後、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承前啟後意味著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並且為今後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而所謂提綱挈領則是與新課程內容設定的方式改變密切相關。大家知道,新課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作為知識編排的主線,就在這樣一種新的教材內容編排體系下,掌握這種分類的方法,以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根據物質的組成、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掌握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分類的方法對資訊進行加工,嘗試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分類在,生產社會中的作用,領悟分類在認識和研究化學物質中的意義,體會科學探究的價值。

  3.教學重點:交叉分類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於初高中過渡時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還很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是簡單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其實,初中階段純淨物、混合物及酸、鹼、鹽等的學習,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並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麼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於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採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採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模組,即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意義。

  模組1:生活中的化學——分類的含義***思維的發散階段、分類方法形成的感知階段***

  【問題情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比如垃圾的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在2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分類的意義。

  【學生學習活動】1.1觀看垃圾分類廣告,嘗試對垃圾進行分類;

  1.2感受廣告內容,認識分類及分類標準的重要性;

  1.3舉出生活中分類的例項,討論生活分類的意義

  設計意圖:以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發散,感受生活中的分類所帶來的便捷,並且通過對大量對分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分類標準的理性認識,為更好的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們做好了鋪墊。

  模組2:從生活到化學——分類的方法

  【問題情境】 拉瓦錫對元素是如何分類的?

  【提出學習任務】任務1:對拉瓦錫元素表中已學過的元素進行重新分類;

  任務2: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組彙報,學生的分類形式會有多種。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合作學習,得出分類的概念。我讓同學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活動是想要學生明白,其實分類它本身並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根據分類物件的特點去尋找分類方法才是關鍵。

  模組3:分類的意義

  問題情境: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和理解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設計意圖: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同時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對於兩種方法的特點,要求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可通過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概括。

  五、板書設計

  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交叉分類法:對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重複分類

  2.樹狀分類法:對同類物質進行分類

  六、教學評價方式

  本節課採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紙筆評價: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2.活動表現評價:小組活動記錄單是一種形式。我還設計課後活動記錄檔案袋。

  ***二***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瞭解電解質的概念;

  B.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鹼,鹽的本質;

  C.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2***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和動畫模擬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標:

  激發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鹼,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鹼,鹽本質的理解。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採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限於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以啟發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三. 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正處在16、17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藉助感性材料的支援的諸多特點。

  2.學法指導

  充分運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增加實驗可見度,加強感性認識;利用計算機軟體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

  四.說教學

  1.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演示溶液導電性實驗,觀察分析,同時展示多媒體教學軟體,從微觀領域明確溶液導電的本質---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

  在此基礎上,介紹氯化鈉,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溶化後能導電,這樣很順利的引出電解質的概念。

  然後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後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鹼和鹽的本質。

  2、 通過上面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裡所起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後,即可很自然地

  轉入到對離子反應的討論。

  3、 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能夠很快地辨別出那些物質是電解質,能夠正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能夠運用定義辨別出酸,鹼,鹽。

  4、 佈置作業,應用遷移

  結合本節知識,課後討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