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物質的溶解性教學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關於初三化學物質的溶解性的教學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於理解,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實驗:取大小相同的兩燒杯,放入等量同溫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硝酸鉀固體和氫氧化鈣固體,充分攪拌,使其溶解,再比較兩杯中剩餘固體的多少,剩餘多的溶解能力差,剩餘少的溶解能力強。再把握時機講解,這個溶解能力實際上就是通過水中溶解的溶質的多少來體現的,如果在上述條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換成100克,則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的多少就是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數值越大,這種物質的溶解能力越強。這時由學生討論總結出溶解度的概念。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體現了獲取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我覺得概念的形成是學生掌握化學概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給學生,不僅使課堂顯得枯燥,而且學生得到的將不是理性知識,而是膚淺的、表象的認識,在頭腦中只是過眼煙雲,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以上教學片斷中關於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我讓學生去摸索發現,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有學生有理解的偏差時,我作少量的引導,大部分讓其它同學去發現錯誤,並糾正。這樣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幫助有偏差的同學糾正了偏差,而且同學給他們找出來的問題,他們會更易接受;二使另一部分找到錯誤的同學對概念有了更進一步得到了鞏固。最後教師作總結,這樣學生對溶解度概念可以說是基本形成。

  對於溶解度概念的深化和應用主要是通過習題的形式展開,練習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本概念的鞏固練習,二是溶解度度概念的深化和應用,這二部分練習也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第一層次的練習就讓學生出來回答,而第二層次的練習由“學生討論,說解題思路,上黑板,學生找錯誤”這樣的步驟進行,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

  ***二***

  一、鼓勵探究

  本節課的教學在一開始就通過創設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情景,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然後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並著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中為了解決難點,還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這兩個探究活動都包含了多個要素,但又各有側重:在“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活動中,突出了分析論證這一環節;在“探究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的活動中,突出了實驗設計和討論交流這些環節,並滲透了控制變數的思想。這樣的處理,既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能有所側重地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豐富學生對科學探究各個要素的理解。

  二、存在的不足

  在探索活動中,我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很好地從操作層面進行指導,而且在巡迴指導時針對發現的問題沒有及時的解決,讓學生的探索活動沒有真正的開放。課堂教學中探索活動的“開放度”容易產生探索活動的“盲目性”。怎樣減少盲目性而又不影響開放度,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有效而且又得到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是值得我深思的。

  ***三***

  本星期我們學習了物質的溶解性這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在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複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麼,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後,請學生聯絡生活中衝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後,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並試著說出結論。最後,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於接受和理解。採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