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綜合評述

理論建構的過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過程,是將最簡單、最普通的、內容比較貧乏的抽象規定作為該門學科的理論出發點,然後,使這些最一般的定義和原理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不斷深化和豐富,同時又以越來越具體的內容加以充實,直到這門科學的研究物件得到完整的闡述為止。理論建構的關鍵是邏輯起點的確定,確定了邏輯起點,便開始了以邏輯為中介、抽象範疇對立統一的辯證運動過程。這個抽象範疇不斷向具體範疇的上升過程,表現為後一個概念是前一個概念的綜合和發展,是在前一個範疇規定的基礎上,再補充上新的規定,因而是一個豐富化、全面化的過程,是一個比一個範疇更具體的過程。 
  邏輯起點,是指展開某種邏輯體系賴以推理、論證的最本源性的抽象範疇。它能推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具有結構的張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對該學科其它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作為會計理論體系構建的邏輯的起點應該具備的條件是:(1)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2)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絡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3)邏輯起點必須能夠連線會計系統和會計環境;(4)邏輯起點能夠推理論證其他理論範疇。 


   
  文獻回顧 
  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理論是會計界在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問題上討論最多、爭議比較大的熱點和難點,存在諸多觀點,至今未達成共識。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會計假設起點論、會計目標起點論、會計本質起點論、會計物件起點論、會計職能起點論、會計目的起點論、會計動因起點論、會計環境起點論、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相結合起點論。 
  (一)會計假設起點論 
  它認為會計研究只有以會計假設為起點,現代會計理論體系才具有邏輯嚴密性和客觀性,會計實務才能在一定的規範下得以展開。其邏輯體系是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程度、會計方法、會計要素、財務報告。至今比較統一的會計假設是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及貨幣計量假設。 

  張昌仁提出,會計假設是以大量會計事實和慣例為基礎所做出的合理推斷,是規範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基礎。會計假設儘管在現代會計理論體系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和制約因素。而丁庭選認為:會計假設並不是最本源的範疇,同會計假設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匯出所有的會計準則;以此為邏輯起點,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其內部缺乏嚴格的邏輯關係,並不能構成一個邏輯嚴密、內容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會計假設不能作為現代會計的邏輯出發點,而只能作為前提概念。從70年代開始,西方會計理論的研究起點開始轉向會計目標。 
  (二)會計目標起點論 
  會計目標是會計所要達到的境地。在美國會計學會制定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中列出了四大會計目標:(1)對有限資源使用作出決策,包括識別重要的決策領域,並確定目標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資源;(3)記錄與報告資源的受託責任;(4)有利於履行社會職能和社會控制。其邏輯體系是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準則、會計實務。我國從80年代以來就開始對會計目標起點論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我國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以會計目標為出發點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觀性,目標是一種假定,目前無法加以證實,缺乏客觀依據。也有這樣的問題:是針對現代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而提出的,而現代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不一定適用於整個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王海龍、寧玉臣指出,西方目標起點論是資訊系統理論體系,強調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提供對業務和經濟決策有用的資訊,旨在建立以公認會計原則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而現階段我國會計目標起點論可以說是經濟效益理論體系,把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會計目標。 
  (三)會計本質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會計本質對其他會計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構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邏輯關係是會計性質、職能和目標、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會計方法體系等。張兆國主張以會計本質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他認為,在會計學上,會計理論研究所提示的最終成果,是關於會計實踐的根本性質,即會計本質。這一觀點從20世紀50年代流行我國,並在會計研究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建立在對我國會計實踐研究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對西方會計理論借鑑的基礎上;會計本質只是會計理論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點。會計本質是脫離會計實踐的,更談不上反映會計實踐的需求同時作用於會計實踐。 
  (四)會計物件起點論 
  會計物件是會計的客體,是會計反映的控制內容。李映照、陳妮娜認為:會計物件是會計理論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範疇,它來自客觀環境,反映於會計系統中,決定了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容,是推理論證其他抽象範疇的基礎。勞秦漢指出,理論體系是研究物件自身邏輯的科學反映,因而會計物件(價值)質的特徵(時空性)和量的特性決定著所有的會計理論,是構成會計理論體系最本源的範疇。而吳聯生否認將會計物件作為邏輯起點,他認為會計物件作為聯結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其高度的抽象性無法在實務上給予具體、清楚地反映。與此同時,吳水澎指出,會計物件到底要分成幾個會計要素才適當,這要受制於會計目標,服從於會計資訊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不是會計物件決定會計目標,而是會計要素是受制於與會計目標的,不同的會計目標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要素,會計物件不是“起點式”的會計理論範疇,不能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

(五)會計環境起點論 
  環境是指周圍的條件,環境決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時間、地點等環境所決定的。無論會計本質、會計物件還是會計目標,都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下,人們對會計現象的一種認識,有什麼樣的會計環境,就必然有什麼樣的會計理論。謝德仁在認為,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會計外環境有機的總和。會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的本質,從而決定了會計的職能,進一步決定著會計程式與方法;會計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從而決定了會計資訊質量特徵,進一步影響著會計程式與方法。因此,會計本質、職能與會計目標,最終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也有學者認為會計環境本身並不屬於會計理論體系,因為環境是面對整個社會系統而言的,對會計系統並沒有特殊的針對性。會計環境不能將自身與會計系統結合起來,更不能聯絡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也無法推匯出其他理論範疇。因此,會計環境雖然對會計系統非常重要,但並不能將其作為邏輯起點研究和構建會計準則理論框架,只能說它是會計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雙起點理論,是許多學者在研究單一要素邏輯起點中得不到較為滿意的答案時,轉而創新性的提出雙起點論。主要有:(1)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蘇新龍認為,環境對會計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看,環境對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影響表現在對會計的基本假設上;從主觀上看環境對會計的影響表現在資訊使用者對會計的要求,即會計目標。因此,會計的起點理論應是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2)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楊月梅認為,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相結合作為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會計環境與會計本質。李先富認為,把會計環境和會計本質作為研究起點,更能解釋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會計理論創新問題。(4)會計環境與會計動因。牛彥秀認為,會計環境和會計動因反映會計實踐活動的內容,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但不少學者反對雙起點論,認為這種觀點違背了人類認識論的科學性中包含的(邏輯起點的單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祿仕指出,多重會計核心理論不可取,會計核心理論只能有一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理論體系邏輯一致性,會計準則制定及評價更為明確可行,確保會計政策選擇標準的一貫性。 
  通過上述文獻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假設起點論和會計目標起點論是西文在研究財務現代會計理論體系時提出的,並最終以會計目標起點論為西方流行觀點。會計本質起點論、會計物件起點論是我國會計界的首創,而會計環境起點論、雙邏輯起點論以至多起點論是中外觀點結合的產物。 
   
  結論 
  東財會計學院的牛彥秀在《論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一文中,將會計理論體系分為純理論範疇和應用範疇兩方面。會計本質位於理論範疇的最高層次,會計目標則為應用範疇的最高層次。 
  借用此會計理論,筆者認為我國與西方從會計邏輯起點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會計假設、會計目標邏輯起點;而中國則更多的關注會計本質、會計物件,甚至雙邏輯起點的研究。筆者認為這與中西方邏輯思維有著必然的聯絡。 
  科學的邏輯起點的確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包含複雜整體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細胞形態作為邏輯起點,即以構成認識物件最簡單的元素作為出發點;另一種是以理論體系的最基本命題作為邏輯起點,作為邏輯起點的基本命題決定、影響其他命題和結論的產生與發展。如果說會計本質、會計物件是構成會計認識物件最簡單的元素之一,則會計假設、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的兩個基本命題。中國傳統思維是前一種邏輯起點形式居多,而西方邏輯思維主要是以理論體系中最基本命題作為邏輯起點形式。 
  中國新會計準則的頒佈,主要借鑑西方會計概念框而制定出來的,而西方會計概念框架也是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故筆者認為,我國現代會計理論應該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也並非把會計準則或會計概論框架等同於現代會計理論,但會計準則或會計概念框架是現代會計理論應用領域的核心理論。 
  會計目標是指人們從事會計活動應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它回答了會計方向是什麼的問題。會計目標成為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的理由:(1)從邏輯的角度看,會計目標具備作為邏輯起點的基本特徵;(2)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目標對於理論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按一定目標構建的是一切系統所具備的基本特徵;(3)從會計理論的性質看,會計目標作為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能夠使會計理論密切聯絡會計實踐。 
  綜上所述,以會計目標作為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整個會計理論體系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增強了會計理論體系對會計實踐的解釋和指導功能,促進會計理論體系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