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政策研究
一、會計政策的內涵
會計政策是源於西方的一種觀念,也是西方財務政策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會計政策的內涵儘管各自的解讀不同,但大致的方向卻是一致的。所謂“政策”一般是指某一主體制定地,並且具有預定目標的用來指導或者影響某一部門或方面工作的理論指導。這種理論指導大多是有政府制定的,所以稱政策。會計政策的定義卻並非單單的政策在會計方面的定義,國際會計準則《會計政策的說明》提到:“指在編制會計報告時,管理人員所採用的原則、基礎、慣例、規則和程式。即使同一題目,在使用中也有許多不同的會計政策,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用最能恰當地表明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政策。”這樣的規定彷彿是企業制定的會計政策,實際上我國的會計政策是企業與政府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制訂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中指出: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說到底,會計政策的制定是根植與企業的,最終也是為企業服務的,無論現在關於會計政策的觀點是巨集觀政策還是微觀方面最終都是由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也各方面的關係。會計政策是個涵蓋很大的概念,它不僅與我國制定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有關係,還與財務通則和財務制度關係密切。最後與之關係最大的是企業的目標以及企業的實際需要。
首先,會計政策與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關係。人們往往會混淆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關係。事實上,會計準則的制定是要明確經濟業務的處理,是對會計政策的一種規範,如無會計準則,會計政策往往會出現缺乏資訊可比性的後果。會計制度是會計準則下屬的具體賬目的處理方法等,是會計準則的具體體現。總之,會計政策需符合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要求。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確定了企業應該採用的會計政策。
其次,會計準則與財務通則、財務制度的關係。財務是個很大的概念,是指對某一地區的籌資活動以及國家、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係。我國制定了《企業財務通則》,這個通則的頒佈使得出現了財務通則與會計政策並行的局面。實際上對於企業的財務通則和財務制度對於會計政策是不會發生大範圍影響的,財務與會計也分屬不同的領域範疇。會計政策並不是有財務通則來制定的,但會計政策仍需與財務政策並行,就代表了兩者之間不能存在牴觸局面。
最後,會計政策與企業目標之間的關係。會計政策歸根結底是應用於企業的,企業應用什麼形式的會計政策是要與企業的形式、規模及目標而確定的。會計政策具有不同的針對性,有的政策針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有的則使用與小型企業或者上市公司等等。會計政策擁有靈活性,如如對存貨計價,企業可在先進先出、後進先出、個別計價、加權平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之間進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以在直線法、加速折舊法、工作量法之間進行選擇。這樣的特性需要企業根據自身的目標來選擇,可以說企業目標是決定會計政策應用的根本。
二、我國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原則
企業對會計政策的必然選擇。會計政策本身的特性要求企業對其作出不同形式的選擇。企業對於會計政策的選擇不僅根據自身的情況與目標,同時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作出相應的調整。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企業獲得自身會計資訊的主要基礎,會計的主要職責是確認和計量經濟事務同時總結和核算企業的收支情況。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企業對於自身財務狀況瞭解的基石。同時企業根據自身目標和境況的不同適時調整會計政策。同一企業隨著經濟狀況的不同,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往往會採用不同的經營策略,不同策略的實施需要不同會計政策的匹配。如在企業穩健發展時期,會計政策的選擇需採取謹慎的原則,以避免風險。
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選擇需遵循以下原則:①合法性原則。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政策必須是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下可供選擇的合法的會計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會計政策的正常有效地執行。②獨立性原則。對於選擇的會計政策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在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下合法的會計政策,執行需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受其他政策的影響,如財政、稅法等。③適用性原則。會計政策的選擇要根據企業的自身形態來選擇,要使用於企業本身。同時企業經濟狀況變化或者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應適時改變會計政策,使之與企業發展相協調。④合理性原則。企業的發展目標是盈利,企業對於會計政策的選擇也應保證成本與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對於企業發展是合理的。⑤遵守職業道德原則。會計政策領域的職業道德不可忽視,是企業在選擇中應重視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