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是封建禮教的道德準則。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董仲舒從孔孟認為社會有五倫***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和朋友***擇其要者定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再將儒家宣揚***仁、義、禮、智、信***合為“五常”,這是“三綱五常”的來歷。
“三綱五常”歷來被視為皇權專制主義的根基。但是細細看來,在專制之外,它也一樣有著虛君立憲的功用。雖然說是君為臣綱,但卻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維而已。在“三綱”裡,尤其是這個“父為子綱”,引出一個“孝”字。所謂家國並舉,忠孝相通。國是家的擴大,忠亦是孝的延伸。所以在邏輯上,“孝”倒是“忠”的前提。更何況皇帝亦是“天”的兒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這樣,就在意識形態上造就了“孝”、“忠”兩元分離的局面。
董仲舒的“五常”,把儒家的道德教條形而上學化和宗教化結合在一起。“仁、義、禮、智、信”在孔孟那裡,不過是世俗的道德。可在董仲舒手中,這才獲得了本源,成為體現“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規。這個“五常”,其實是高於皇權的。雖然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發號施令,一樣要受到“五常”的約束。否則,其統治的合法性一樣要受到懷疑和削弱。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和其它的“立憲”制度一樣,在歷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權專制主義在廢封建興郡縣之後的無限擴張。事實上,秦始皇這樣的君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三綱五常”理論是董仲舒在社會政治學說上到 “大一統”,特別是“三綱”理論對後世有極其巨大且有害的影響。
歷史評價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消極作用:用三綱五常維繫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如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
他山之石——韓國學者趙駿河在他的《東方倫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書中對“三綱”解釋如下:“綱”具有“模範”的意義,在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君為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範,“父為子綱”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夫為妻綱”是說丈夫是妻子的模範。模範具有帶頭和示範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
賦予“三綱”以“模範”和“示範”的意義,說明在“三綱”的倫理關係中,主導方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當家作主”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在“君臣體系”、“父子體系”和“夫妻體系”中,“三綱”體現了整體性、主導性和有效性,如果沒有這個“綱”,就難免出現互相推諉、彼此扯皮、責任糾纏不清的問題。有了“三綱”,複雜的社會、家庭關係就會有一個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影響
《易緯》作為漢儒神化《易經》的作品,在大談天地陰陽的同時,也忘不了講儒家的三綱五常.
《乾鑿度》捲上說: 《易》者,所以經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只要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正了, 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也就是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的三綱是古代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
除了三綱之外,《易緯》還以大量的篇幅對 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永恆合理性進行了論證。《乾鑿度》捲上說: 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很顯然,《易緯》的這段話,是用其卦氣說 來附會、說明仁 、義 、禮 、智 、信這五常稟於五氣 、合於天。
《易緯》的這段論述,比董仲舒的以 五行論證 忠、 孝更加系統而有條理,但也更加充滿了神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