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三綱五常

  禮儀一直是我國注重點,中國古代禮儀中,三綱五常你瞭解的有多少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三綱五常”是儒家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範。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三綱五常”的思想來源

  1、《白虎通·三綱六紀》雲:“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云云。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

  2、《孟子·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即“五倫”,三綱源於五倫。五倫即五種人倫關係。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3、《左傳》文公18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對曰,舜臣堯,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4、《書經·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孔穎達疏曰:“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故五典即五常。

  5.《書經·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孔穎達疏曰:“五典即五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法天明道為之。”

  6. 西漢武帝后,國力強盛,皇權擴大,於是三綱觀念高度禮教化,如《禮緯含文嘉》雲:“君為臣之綱,父為子之綱,夫為婦之綱。”於是五倫,五常之德,變成了禮教的綱常、綱紀,這是先秦道德觀念轉化為禮教準則的重要時期。

  7、 五常的思想,後世又產生新的定義,如《白虎通·通情性篇》:“五常者何謂?仁、義、禮、 智、信也。”這個新定義的價值理念層次較高,但在綱常禮教之下,很難具有文明的獨立獨立位格;其義涵僅能附屬在綱常之教的格局裡,被畫約成為形式化的教條語言。

  8、五常的思想,又有另一新的定義,如《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鄭玄注曰:“五常,五行也。”《莊子·天運篇》:“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成玄英疏曰:“五常,謂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個新的定義,偏向漢代陰陽家的觀點,與先秦儒家***如書經、左傳、孟子等***觀點差異甚大,屬於後來的觀點,在中國文明史上,未被普遍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