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文學典故歸納

  典故大家應該都瞭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歡迎閱讀

  1

  ■ 八面威風

  典出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聖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元朝末年,朝政腐敗,災民流離失所,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統治。這時朱元璋也在家鄉招兵買馬,不久,朱元璋就擁有了一支二三萬人的隊伍。在朱元璋攻下安徽和陽後,又繼續進攻江南。

  在過年那天,他與大將徐達,同乘一條小船,準備渡江。船主是對老夫妻,天亮開船的時候,撐船的老頭舉起船槳,嘴裡喊起了號子說:“聖明的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威勢很盛。”

  當時,朱元璋大喜,雖然那時朱元璋並沒當上皇帝,不過他覺得在過年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話非常吉利。後來,他果然起義成功,當上了天子,建立了明朝,他成為歷史上聞名的皇帝明太祖。

  現在,“八面威風”這則成語的意思也是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和過去基本沒有區別。

  2

  ■ 暗箭傷人

  典出宋·劉炎《邇言》卷六引用《左傳·隱公十一年》中的一個故事: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春秋時,鄭國的鄭莊公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的時候,青年將軍公孫子都指揮士兵奮勇攻城。老將軍潁叔考是一員勇將,他奮勇當先,命令士兵架起攻城的雲梯,自己跳下戰車,就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之前就與潁叔考有矛盾,他眼看潁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又著急又氣憤,生怕潁叔考搶了自己的風頭,便偷偷地抽出箭來,對準潁叔考就是一箭,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為潁叔考是被許國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鬥,終於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了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國。

  “暗箭傷人”這一成語就是由此產生的。“暗箭傷人”亦作“暗箭中人”指放冷箭傷害人,不過,作為成語它卻並不限指以暗箭為凶器,凡是背地裡耍手段傷害人的,都可叫做“暗箭傷人”。

  3

  ■ 暗度陳倉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秦末烽煙四起,各路人馬紛紛反秦。劉邦首先攻破函谷關駐軍霸上。後來項羽也攻破劉邦軍隊把守的函谷關,勢力強大的項羽逼迫劉邦退出關中,迫於項羽的壓力,劉邦退駐漢中,為向項羽表明自己將安於漢中再無東進之意,劉邦在退駐途中燒燬了棧道。

  公元前 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前,韓信派幾百名士兵重修棧道,章邯聞訊,不以為然,因為他不相信劉邦能在短時間內修復棧道。麻痺了關中軍後,韓信便派奇兵取陳倉小路襲擊關中軍,劉邦重新佔領了關中。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陳倉,是一地名,位於今陝西省。“暗度陳倉”,用來形容採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刺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4

  ■ 按圖索驥

  典出《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他把自己識馬的經驗寫成書,名為《相馬經》。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各類好馬的特徵,孫陽的兒子熟讀了這本書後,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好馬。一天,他在路上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藥餅子。”孫陽聽後,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這馬太愛跳了,不好駕馭。”

  後來人們便用“按圖索驥”來比喻按照線索尋找,也比喻辦事機械、死板。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但不能原封不動的搬用,那樣難免會鬧出笑話,以致得不償失。但它的另一種用法,按照線索尋找,是不含貶義的。

  5

  夢筆生花 大詩人李白小時候曾夢見自己所用的筆筆頭開花,後文採贍逸,名聞天下。後來也因此以“夢筆生花”“生花妙筆”等語讚譽人的文才。

  才高八斗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人因此稱才學出眾者,為“八斗之才”或“才高八斗”。

  洛陽紙貴 西晉文學家左思寫了《三都賦》,洛陽的人們爭相抄閱,一時間,讓洛陽的紙張緊缺。後人因常以“洛陽紙貴”形容文章的廣泛傳播或被人推崇。

  一字千金 秦時呂不韋使其門客著《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後來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作、極有價值。

  學富五車 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春秋時的惠施讀過的書要裝滿五輛馬車,後來形容讀書多或學問大。

  文不加點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著述等身 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後人遂用“等身書”“著述等身”“等身著作”來形容讀書很多或著述極富。

  柳絮才高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學才能,多指女子。語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謝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不櫛進士 櫛:梳頭。不綰髻插簪的進士。舊指有文采的女人。唐劉訥言《諧喙錄·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掃眉之才 掃眉,即畫眉毛。唐代才女薛濤容貌出眾,與文人墨客詩書唱和,常令人嘖嘖稱奇。後人將才華卓然的女中文豪稱為“掃眉之才”。

  奪錦之才 唐代武則天遊洛陽龍門,令眾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東方虯第一個交卷,武則天便將錦袍賜給了他。未幾,宋之問詩亦成,武則天閱後讚歎不已,便令人將東方虯手中的錦袍奪回,賞於宋之問。後人用“奪錦之才”或“奪袍之才”,稱文采出眾之人。

  奪席之才 東漢戴憑精通儒家經典。某次朝會上,光武帝命群臣相互考問經書,理屈詞窮的將席位讓給辯勝者。戴憑一舉奪下五十多個席位,被譽為“解經不窮戴侍中”。後人以“奪席之才”稱譽那些學識淵博的雄辯之士。

  七步之才 “三曹”中的曹丕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曹植才思敏捷,應聲便做出讓後人稱道的--《七步詩》。七步之才後用以形容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