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互補與心態和合閱讀答案

  儒釋道互補,進一步講出“生死和合學”: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態。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儒釋道互補與心態和合》閱讀材料

  對於和合文化,可以從多角度來解讀。有人從中讀出一種文化戰略,有人從中讀出一種社會理想,都講出了一番道理。我別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讀為一種健全的心態。在我看來,“和合”一詞中的“合”,應該是指人的多種精神訴求的集合。道理很簡單,只有在具備兩個以上要素的情況下,才能談得上“合”;倘若只是單一要素,根本就談不上“合”了。多種要素湊在一起,有可能發生衝突,也未必就一定發生衝突。即便發生衝突,也未嘗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衝突,便進入了“和”的狀態。所謂“和”,應該是指多樣性的統一,是指衝突的化解。顯而易見,這種意義上的“和”,有別於“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統一起來、協調起來,進入“和”的心態,絕非易事,僅靠一種學說,顯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綜合運用多種學說。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對於和合心態的養成,儒釋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別滿足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幫助人們養成和合的心態。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個字,那就是“拿得起”;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有 極樂世界。

  儒道兩家是中國固有的學問,主要是講人生哲學。儒家告訴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過一生,道家則告訴人如何輕輕鬆鬆地度過一生,至於人死後怎樣,兩家都不怎麼在意。佛教是從印度引入的學問,主要是講人死哲學。佛教為人設計了“終極關懷”之所,標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訴人如何幹乾淨淨地辭別塵世。人死哲學與人生哲學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構成互補關係: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綜合運用儒釋道三家學問,連生死大關都能勘破,還不算是心態和合嗎?儒道互補,講出“張弛和合學”;儒釋道互補,進一步講出“生死和合學”: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態。

  ***選自《光明日報》2010年11月29日,有刪改***

  《儒釋道互補與心態和合》閱讀題目

  1.關於“和合”文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讀為一種健全的心態,認為它涉及到人的多種精神訴求。

  B.多種要素湊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發生衝突才能進入“和”的狀態。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強調的是多樣性的統一協調,而不是簡單的同化。

  D.儒講“拿得起”,道說“想得開”,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補,成就和合心態。

  2.“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對於和合心態的養成,儒釋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項不能作為這一說法依據的***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們統一協調起來,進入“和”的狀態,不能僅靠一種學說。

  B.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分別滿足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單一要素,根本談不上“合”,所以中國人同時信奉儒釋道三教,藉以養成和合心態。

  D.儒釋道三家可以說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對立之處,但在精神實質上互為補充。

  《儒釋道互補與心態和合》閱讀答案

  1.【解析】 原文說“即便發生衝突,也未嘗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衝突,便進入了‘和’的狀態”。

  【答案】 B

  2.【解析】 “要素”指人的精神訴求,不是指學說;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說接受其文化的漸染而並非一定要信奉。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