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的原因

  古代人有個以籍貫來命名人的習慣。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會稽上陽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為王陽明。所以,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主要還是後人以他的家鄉來命名他了。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九齡之所以被成為張曲江,最主要的一個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個以籍貫來命名人的習慣。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遷居襄陽,因此後世人稱之為“米襄陽”。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會稽上陽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為王陽明。所以,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主要還是後人以他的家鄉來命名他了。

  早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見到安祿山時,就直接斷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禍亂幽州。他就向皇上請示,趁這個機會誅殺安祿山。然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並不相信他,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反而在日後愈發重用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騎兵,兵鋒直逼唐朝的首都長安。驚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個勁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張九齡曾經勸告他誅殺安祿山的事情,後悔不已,寫下了一副對聯: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對張九齡的紀念。同時派人到已經在開元二十八年就已經死去的張九齡在曲江的墓前去掃墓,並追贈其為司徒。正是由於唐玄宗的這段對聯和張九齡的遠見卓識,也成了他被成為張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沒有受小人的誣陷而被罷相,或許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樣,延續開元盛世的輝煌,但正是有了這些許遺憾,所以人們才越發懷念他。

  張九齡張曲江資料介紹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張九齡少有才名,弱冠中進士。13歲時,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廣州刺史王方慶的讚賞。入仕後,張九齡曾提醒當時有名的宰相宋璟,讓他舉人唯賢。得到了宋璟的肯定。還上書皇帝,讓他任官要消除重內輕外的毛病。

  開元四年,張九齡和宰相宋璟鬧了矛盾,回家賦閒。在此期間,開闢了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貫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當地人民,為廣州的貿易發展和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開元九年,張九齡的恩師張說拜相,張九齡也因為政績突出被屢次提升。十四年,張說被罷免,張九齡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職。十七年,張說被重新啟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間多次推薦張九齡為相。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拜相。當時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要被斬首。張九齡認為他有謀反之相,上書皇帝請求殺了安祿山。唐玄宗沒有同意。

  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大唐王朝雖然處於極盛時期,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社會矛盾。對此,張九齡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發展,整頓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煥然一新。李林甫忌妒張九齡的才能。當時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失敗,被流放。李林甫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因此,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被罷免後,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並最終引發“安史之亂”。四年後,張九齡回鄉探親,病死於自己家中。死後,唐玄宗賜諡號文獻,追封為荊州大都督。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張九齡的話,殺掉安祿山,特地派人來到廣州紀念張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