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圖騰的基本介紹

  饕餮,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祕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於青銅像。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饕餮圖騰的相關概念

  傳說中的怪物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2]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幾分貪吃的可愛。

  比喻貪得無厭者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

  古代鼎為最早的烹煮器

  又說,貪食曰饕,貪財曰餮,故美食家俗稱“老饕”。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

  饕餮 造型

  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清唐孫華《發粟行》:“竟使官糈飫饕餮,詔書掛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清唐孫華《發粟行》:“竟使官糈飫饕餮,詔書掛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

  特指貪食者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比喻貪婪

  貪殘《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艾青《蘆笛·馬騫》詩:“它的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1]

  貪婪地吞食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夥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屍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相傳為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參見四凶詞條,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饕餮即紋身圖騰,澳洲土人作科旁kabang,海南黎族作掏坦tauttan,湘西苗族作徒徒或圖圖一音之轉。《後漢書·南蠻傳》:名渠帥曰精夫相呼姎徒。

  複姓南朝梁世祖賜武陵王紀姓饕餮氏。見《梁書]·武陵王紀傳》。

  神曲中的七宗罪之一,饕餮就是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引申涵義

  “饕餮”的本義是貪吃,但是在現代餐飲業中,饕被引申為“會吃”。例如在廣州週記茗點居***茶樓***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詞便是那些愛吃、會吃的食客的專屬美稱,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稱“饕民”。

  饕餮圖騰的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帝后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並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鴞”,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凶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蛟龍水獸的一種,頭有一對角,全生寒氣圍繞,多數呈青白色,長數十丈,性時而溫和時而暴躁,騰空而起激起數丈水浪,威武無比。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