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戒子的故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名軻,字子輿,華夏族,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孟母戒子》這篇文章是漢朝時期韓嬰寫的一篇文言文,出自於《韓詩外傳》。大概內容講的是孟子的母親教導孟子面對學習不能半途而廢的事情。

  韓嬰寫的《孟母戒子》這則文章講的是孟子在年少時期,背誦課文時候的事情。孟子背誦課文的時候,孟子的母親一邊聽著他背誦一邊織布。孟子背誦到一半突然停止了,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書中的內容,有點生氣,於是把孟子叫到自己身旁。問孟子為什麼背誦課文的時候停頓了?孟子回答他的母親說,有些記不得了但是後來又想起來了。

  孟子的母親聽完他說的話之後,轉身去拿了一把剪刀,把正在織的布毫不猶豫的剪斷了,對孟子嚴肅的說:“我現在把布剪斷了,你覺得我還能在往下織嗎?”自從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孟子再也不會在背課文的中途忘記後邊內容了。《孟母戒子》這則小故事它告誡著我們學習的時候要認真,不能馬馬虎虎一概而過。

  《孟母戒子》這篇文章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馬馬虎虎,要熟讀書,認真讀,讀一篇就要記住一篇。同時這段孟子年少時期的經歷還告訴了我們,作為子女,我們應當理解我們的父母,面對他們的諄諄教導,我們要仔細聆聽。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心。

  孟母三遷

  關於人的發展問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童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使之成為社會人,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成長為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

  孩子在現實社會中學習能力,以及參加各種各樣活動,進而發展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成長多多少少要受環境的薰陶,一是大自然的環境,二是人類社會的環境,由此基礎上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和社會生存經驗。從孟母三遷事例中,說明了古人已意識到自然、社會與教育的關係。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如此。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積極能動的:人們總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著環境,並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著自己。所以家庭的環境、學校的環境以及社會的環境對學生的將來有著十分大的影響。

  孟母三遷故事中,家長的行為,與人交往所說的言論,自身的受教育程度都對子女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校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有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學生可感受到的事物,對學生的三觀也有較大影響。教育要有選擇性與主導性:從孟子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我們可知道擇善而居,對於家庭教育,孟母的三次遷徙而擇鄰,巧妙的是家庭中母親的選擇;對於學校教育,更多取決於教師所把握的培養目標。因此,老師課堂的發揮,對學生未來成功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孟母三遷”給人們帶來的啟迪。所以好的環境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十分大的幫助,家長應注重孩子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