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佈局,結尾尤其好。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裡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
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篇2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佈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後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裡,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麼印象,小屋邊開著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後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麼高階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牆上,發現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覆提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裡。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現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後人。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後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地稱“汪王”,或“汪王大帝”。
篇3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裡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裡所描繪的迷人景緻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幹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閒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麼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麼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裡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豔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以上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