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散文讀後感
曾鞏是我國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讀曾鞏《墨池記》有感
自結識了幾位書法家朋友後,深為他們的藝術所傾倒,因此也時常讀一讀有關書法及書法家的文字。最近又讀曾鞏的《墨池記》感受頗深,遂撰寫短文與朋友們分享。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自歐陽修的門下,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前人曾以“歐曾”並稱。而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後文的創作主張,而且比他的老師更著重於道。這在他的《墨池記》中表現最為明顯。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之前,曾在家鄉臨川***現在江西撫州***講學。這篇《墨池記》是他在慶曆八年***1048***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君之邀而寫的。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文章首先介紹了在臨川的王羲之墨池,但又不去追究其真假——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轉而強調王羲之並不沉醉於遊山玩水——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指出王羲之晚年的書法成就實際上是由於他勤學苦練,而不是天成的——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總結自己的觀點學習確實是不可缺少的,更何況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文章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論,最後落到主旨——道德的修養上來,突出了勉學勸善的目的。
文章第二段說明寫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作者肯定了王盛君懸掛“晉王右軍墨池”六字,又請作者寫記的用心。然後感嘆——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人有一技之長就使得後人這樣尊崇,更何況是仁人志士所傳下來的品德作風,它對後世的影響將會多麼大啊!文章名為《墨池記》,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不單在狀寫墨池,而是意在勉學勸善。
沈德潛評本文時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作者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目的在於一個“勉”字——勉其苦學,勉其追求古賢的道德風節。文章文字簡潔、語言質樸、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充分體現了作者著重於道的文學主張。
那麼曾鞏的為人怎麼樣呢?曾鞏是一個言行一致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我想這就是他能把“勸學”的文章拓展到“勉學勸善”的原因——習慣使然也;或者是環境所迫,有必要張揚一種精神,否則文章沒有價值,即沒有現實意義。
現代文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部分文人可能比以往的前人更講究實惠了。作品中***各類文藝作品***明顯地看出了道不道的早已束之高閣了,而且做人的原則也大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是堅持幹著損人不利己的勾當,還振振有辭。
損人利己我能理解***不要誤會,我並不贊成***,可損人不利己卻是令我這個普通人費解的。利己主義,這是批判了多年的東西,所以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麼什麼是“自私自利”呢,字典上說是“私心很重,只為個人利益打算”***出自《晉書·潘尼傳》:“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列子·楊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從這個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私心”“過重”叫自私自利,若不“過重”就是正常的,因為不可能一點兒私心也沒有。至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在《人為什麼而活》一文中具體談過,這是不可能存在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部落格中查詢***。因而我認為有人說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是無可非議的,再退一步說由於無奈“損人利己”我都能理解;但是“損人不利己”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不知是我的智商有問題還是個別人沒有進化好。
大家曉得這樣一句話“在人世間更多的時候:善屈從於惡、有知屈從於無知、高尚屈從於下流”。可漁民不能由於海上有颱風就永不出海,農民不能因為怕災害就不種莊稼,科學實驗不能因為怕失敗就不去研究。因噎廢食是要不得的。我依然相信無論天空有多少陰霾,明天太陽都會照常升起。
丘吉爾說:“我們都是蟲蠕。而我確實認為我是一隻螢火蟲。”當然這是他的謙虛,但卻說出了偉人的特點——要發光,要有益於人民。丘吉爾應該用什麼比喻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尼克松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沒有丘吉爾,西歐也許遭受奴役;沒有XXX,東歐也許獲得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太平洋地區,他的講話比羅斯福總統的講話更能扣動我的心扉。
有益於人類、祖國、人民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那些公認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不用舉例。先說曾國藩,有人稱他“內政內行,外交外行***天津教案的問題***”,但仍是白璧微瑕,後人會永遠敬仰他。李鴻章也有相當的人理解同情他。就連汪精衛也有人為其惋惜。可是才華橫溢的秦檜、胡蘭成除個別人外,好像絕大多數人就不敢苟同了。
我經常想丘吉爾把自己當做螢火蟲,我們普通人應該是什麼呢?我就做一個平凡的益蟲吧。把僅有的“一點兒”光和熱送給我的親友和學生,我要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是在進步的,人間是有溫暖的,人類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經常讀讀《墨池記》,發揚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繼承前輩的道德風節,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做出貢獻;至少能讓我們生活的圈子多一些陽光,少一些煩惱。
曾鞏個人介紹及主要成就
曾鞏,生於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南宋理宗時追諡為“文定”,世稱“南豐先生”。漢族江右民系。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散文
曾鞏是北宋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議論性散文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記敘性散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詩詞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2]
應用文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教育貢獻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當代和後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韓、柳、歐、蘇,但有相當的影響。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由於他思想有一定侷限性,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律是適應實際情況而變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德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不可以改變。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校藏書籍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裡藏古籍二萬餘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著作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戰國策》、《說苑》兩書,他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並校訂《南齊書》、《梁書》、《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