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後感作文
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篇一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裡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篇二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瀰漫著鄉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儘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僱來的水性極好的夥計差到哪裡。這應該是從側面體現了鄉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僱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麼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後的臭水河裡打魚。看得出來,他們應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彷彿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屍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淒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彷彿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後一段,更是顯得淒涼。那一身溼了的皮罩衣,那已經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彷彿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麼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於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於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後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篇三
作者對對於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對白,也可以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於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而這樣的人,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嘆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甚至堪稱笨拙。現在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著下面一句描寫卻說:“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絕不浮誇,做事情負責任,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我們看不起的並不是那種能力不大的,相反能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可以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可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幹什麼活,拿什麼錢。再說,我家裡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多麼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能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製造衝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著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