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精選作品有哪些

  莫言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寫下很多經典的散文作品。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莫言散文精選作品篇,希望大家喜歡。

  莫言散文精選作品篇1:我為什麼要寫《紅高粱家族》

  我為什麼要寫《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家族》是我創作的九部長篇中的一部,但它絕對是我的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因為迄今為止,很多人在提到莫言的時候,往往代之以“《紅高粱家族》的作者”。這部小說的第一部《紅高粱》完成於1984年的冬天,當時我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最初的靈感產生帶有一些偶然性。那是在一次文學創作討論會上,一些老作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有二十八年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老一輩作家親身經歷過戰爭,擁有很多的素材,但他們已經沒有精力創作了,因為他們最好的青春年華耽擱在“***”當中;而年輕一代有精力卻沒有親身體驗,那麼他們該怎樣通過文學來更好地反映戰爭反映歷史呢?

  當時我就站起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沒有聽過放槍放炮但我聽過放鞭炮;沒有見過殺人但我見過殺豬甚至親手殺過雞;沒有親手跟鬼子拼過刺刀但我在電影上見過。因為小說家的創作不是要複製歷史,那是歷史學家的任務。小說家寫戰爭——人類歷史程序中這一愚昧現象,他所要表現的是戰爭對人的靈魂扭曲或者人性在戰爭中的變異。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便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也可以寫戰爭。”

  我發言以後,當場就有人嗤之以鼻。事後更有人說我狂妄無知,說我是“小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說我是碟子裡扎猛子不知道深淺。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有好幾次我都把自己逼到懸崖上。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我必須馬上動筆,寫一部戰爭小說。但在落筆之前,很是費了一番斟酌。我發現“***”前大量的小說實際上都是寫戰爭的,但當時的小說追求的是再現戰爭過程。一部小說,常常是從戰前動員開始寫到戰役的勝利,作者注重的是戰爭過程,而且衡量小說成功與否的標準通常是是否逼真地再現了戰爭的過程。新一代的作家如果再這樣寫絕對寫不過經歷過戰爭的老作家,即便寫得與老作家同樣好也沒有意義。我認為,戰爭無非是作家寫作時借用的一個環境,利用這個環境來表現人在特定條件下感情所發生的變化。譬如前蘇聯的著名電影《第四十一》,寫了一個苦大仇深的紅軍女戰士,在親手擊斃了四十個白匪軍之後,擔任了一次押送俘虜的任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部隊被打散,她與一個英俊漂亮、很有藝術修養的白匪軍官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天長日久,兩個人產生了感情,開始同居,各自都把自己的階級身份忘記了。突然有一天,來了一條白匪的大船,那個白匪軍官向著大船撲去,紅軍女戰士的階級性也突然甦醒了,操起步槍,將白匪軍官、也是她的情人,打死在海灘上。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作家營造了這樣一個環境,把人物放進去進行試驗。這就是所謂的“人類靈魂實驗室”。這樣的觀念、這樣的寫法今天看來比較合乎文學創作規律,但在80年代初期,在經歷了長期左的思想禁錮後,還是被很多人質疑和不能接受的。

  有了這樣一個出發點,我開始著手構思,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鄉。我小時候,氣候也和現在不同,經常下雨,每到夏秋,洪水氾濫,種矮稈莊稼會淹死,只能種高粱,因為高粱的稈很高。那時人口稀少,土地寬廣,每到秋天,一出村莊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緣的高粱地。在“我爺爺”和“我奶奶”那個時代,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許多高粱稈冬天也不收割,為綠林好漢們提供了屏障。於是我決定把高粱地作為舞臺,把抗日的故事和愛情的故事放到這裡上演。後來很多評論家認為,在我的小說裡,紅高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植物,而是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象徵了民族精神。確定了這個框架後,我只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在新時期文壇產生過影響的作品的初稿。

  《紅高粱》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所住的村莊的鄰村。先是游擊隊在膠萊河橋頭上打了一場伏擊戰,消滅了日本鬼子一個小隊,燒燬了一輛軍車,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勝利。過了幾天,日本鬼子大隊人馬回來報復,游擊隊早就逃得沒有蹤影,鬼子就把那個村莊的老百姓殺了一百多口,村子裡的房屋全部燒燬。

  《紅高粱》塑造了“我奶奶”這個豐滿鮮活的女性形象,並造就了電影《紅高粱》中的扮演者鞏俐。但我在現實中並不瞭解女性,我描寫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女性。在30年代農村的現實生活中,像我小說裡所描寫的女性可能很少,“我奶奶”也是個幻想中的人物。我小說中的女性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女性是有區別的,雖然她們吃苦耐勞的品格是一致的,但那種浪漫精神是獨特的。

  我一向認為,好的作家必須具有獨創性,好的小說當然也要有獨創性。《紅高粱》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轟動,其原因就在於它有那麼一點獨創性。將近二十年過去後,我對《紅高粱》仍然比較滿意的地方是小說的敘述視角,過去的小說裡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而《紅高粱》一開頭就是“我奶奶”、“我爺爺”,既是第一人稱視角又是全知的視角。寫到“我”的時候是第一人稱,一寫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內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達出來,敘述起來非常方便。這就比簡單的第一人稱視角要豐富得多開闊得多,這在當時也許是一個創新。

  我為什麼要寫《紅高粱家族》***2***

  有人認為我創作《紅高粱家族》系列作品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這是想當然的猜測。因為馬爾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獨》的漢譯本1985年春天我才看到,而《紅高粱》完成於1984年的冬天,我在寫到《紅高粱家族》的第三部《狗道》時讀到了這部了不起的書。不過,我感到很遺憾——為什麼早沒有想到用這樣的方式來創作呢?假如在動筆之前看到了馬爾克斯的作品,估計《紅高粱家族》很可能是另外的樣子。

  我認為,像我這種年紀的作家毫無疑問都受到了西方文學的影響,因為在80年代以前中國是封閉的,西方文學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作家出現,出現了哪些了不起的作品我們是不知道的。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西方文學被翻譯進來,我們有一個兩三年的瘋狂閱讀時期,這種影響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從而不知不覺地就把某個作家的創作方式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來了。

  為什麼這樣一部寫歷史寫戰爭的小說引起了這麼大的反響,我認為這部作品恰好表達了當時中國人一種共同的心態,在長時期的個人自由受到壓抑之後,《紅高粱》張揚了個性解放的精神——敢說、敢想、敢做。但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創作的社會意義,也沒有想到老百姓會需要這樣一種東西。如果現在寫一篇《紅高粱》,哪怕你寫得再“野”幾倍,也不會有什麼反響。現在的讀者,還有什麼沒有讀過?所以,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一樣,每部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命運。

  莫言散文精選作品篇2:第一次去青島

  第一次去青島之前,實際上我已經對青島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時期。全村人分成了幾個小隊,集中在一起勞動,雖然窮,但的確很歡樂。其中一個女的,名字叫做方蘭花的,其夫在青島當兵,開小吉普的,據說是海軍的陸戰隊,穿灰色的軍裝,很是神氣。青島離我們家不遠,這個當兵的經常開著小吉普回來,把方蘭花拉去住。方蘭花回來,與我們一起幹活時,就把她在青島見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東西說給我們聽。什麼棧橋啦,魯迅公園啦,海水浴場啦,動物園啦,水族館啦……什麼油燜大蝦啦,紅燒裡脊啦,雪白的饅頭隨便吃啦……通過她眉飛色舞、繪聲繪色的描述,儘管我沒去過青島,但已經對青島的風景和飲食很熟悉了,閉上眼睛,那些風景彷彿就出現在我的眼前。方蘭花除了說青島的風景和飲食,還說青島人的“流氓”。她說——起初是壓低了嗓門,輕悄悄地:“那些青島人,真是流氓成性……”然後就突然地抬高了嗓門,彷彿要讓全世界都聽到似的喊,“他們大白天就在前海崖上吧唧吧唧地親啊……”這樣的事情比風景和飲食更能引起我們這些小青年的興趣,所以在方蘭花的腚後總是追隨著一幫子小青年,哼哼唧唧地央告著:“嫂子,嫂子,再說說那些事吧……再說說嘛……”她低頭看看我們,說:“瞧瞧,都像磅一樣了,還敢說給你們聽?”

  生產隊裡有一個早些年去青島販賣過蝦醬和鸚鵡的人,姓張名生,左眼裡有顆寶石花,***,有點歷史問題,整日悶著不吭氣。看方蘭花昂揚,氣不忿兒,終於憋不住,說:“方蘭花,你天天吹青島,但你是坐著你男人的小吉普去的,你坐過火車去青島嗎?你知道從高密坐火車去青島要經過哪些車站嗎?”方蘭花直著眼答不上來。於是張生就得意地歪著腦袋,如數家珍地把從高密到青島的站名一一地報了出來。他坐的肯定是慢車,因為站名達幾十個之多。我現在只記得出了高密是姚哥莊,過了姚哥莊是芝蘭莊,過了芝蘭莊是膠西,過了膠西是膠縣,過了膠縣是蘭村,然後是城陽、四方什麼的,最後一站是老站。但在當時,我也像那張生一樣,可以把從青島到高密沿途經過的車站,一個磕巴都不打地背下來,而且也像張生那樣,可以倒背如流。所以,在我真正去青島之前,我已經在想象中多少次坐著火車,按照張生報告的站名,一站一站地到了青島,然後按照方蘭花描畫出來的觀光路線,把青島的好山好水逛了無數遍,而且也夢想著吃了無數的山珍海味。夢想著坐火車、逛風景是美好的,但夢想著吃好東西是不美好的,是很難過的。嘴裡全是口水,肚子咕嚕嚕地叫喚。夢想著看看那些風流人物在海邊上戀愛也是不美好的。

  等到1973年春節過後,我揹著二十斤綠豆,二十斤花生米,二十斤年糕,送我大哥和他的兒子去青島坐船返回上海時,感覺到不是去一個陌生的城市,而彷彿是踏上了回故鄉之路。但一到青島我就徹底地迷失了方向。從我舅舅家那兩間坐落在廣州路口、緊靠著一家木材廠的低矮破舊的小板房裡鑽出來上了一次廁所,竟然就找不到了回去的道路。我在那一堆堆的板材和一垛垛的原木之間轉來轉去,從中午一直轉到黃昏,幾次絕望地想哭,汗水把棉襖都溻透了。終於,我在木頭垛後聽到了大哥說話的聲音,一轉彎,發現舅舅的家門就在眼前。

  等我回到了家鄉,在勞動的間隙裡,鄉親們問起我對青島的印象時,我感慨萬端地說:“青島的木頭真多啊,青島人大都住在木頭堆裡。”

  莫言散文精選作品篇3:醫者,以醫為生也

  或許你認為,醫生,顧名思義就是一生行醫,以救死扶傷、拯救生命為奮鬥目標,以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為動力,為醫療事業奉獻一切,奮鬥一生。的確,做為一個行醫者,必須具有這些品質,可是你去看看當今的一些醫者,他們有些是已經沒有良知,沒有醫德了。

  從中國的古代看,行醫者確實是盡心盡職的。如春秋時期的扁鵲,他看見蔡恆公氣色不好,曾三度進行勸誡,可蔡恆公不聽,說他喜歡醫治不病的人的為功德。可是不久後恆公就死了,做為一個臣子,他做到了應做的事,只是蔡恆公沒有領他的情而已,這就是他的醫德了。如此行醫者,還有很多,如東漢的神醫華佗,唐代的藥王孫思邈等,皆以醫德醫品而名。

  當今中國的醫界以是一團糟了,可能是權利社會、金錢社會和關係社會的影響吧!醫院本應是一塊“淨土”,可是現在卻變得渾濁不堪了,許多醫生正如蔡恆公所說的,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為自己的功勞。如果你不信,那再看下去吧。

  聽說在xxx醫院,有一對從農村來看病的夫妻,本來他們只是患了點小感冒,幾塊錢的藥就好了的***甚至不吃藥也應該會好的吧***,可是醫生卻嚴厲的說是什麼急症,得馬上治理,如不治理就會有什麼危險。對於一些農村人來說他們什麼也不懂得,聽醫生說嚴重也只得聽從,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一個農村家庭,要住院觀察好多天,要面對多麼昂貴的藥材,要吃要喝,那麼多的費用他們能承擔得起嗎,那樣做給他們帶來的是多大的壓力啊。可那些醫生就過意得去嗎?他們的醫德醫品哪兒去了?他們還有良知嗎?

  還有xxx城裡來了個流浪漢,躺在公園的木椅上,人們發現他發高燒快不行了,就把他送到醫院。送到醫院後就沒有人管他了,醫院見在他身上撈不到好處,治療將會損失好大的一筆錢,乾脆就不治了,半夜找人把他拉到郊區扔了,那流浪漢自然而然就在郊區受冷、捱餓、病死了。朋友,你敢站出來說這些醫生這些醫院還有人性嗎?他們的良知還在嗎?

  現在的社會,雖然國家大力開展各種利民惠民政策,解決了一些人們“看病難”的問題,但是由於經濟發展的差距,有不少人還沒有能夠看上病。許多醫生對於病人也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有錢者認認真真醫之,沒有錢的看你難受,想舒服沒有門兒,真是當官者有錢者可請家庭醫生,農民者沒錢者休想看病。在好些醫院,醫生雖不敢明目張膽的收紅包,但在私底下他會提醒你要守潛***錢***規則的,如不守規則,你就別想在這裡好受了,所以啊,當今的好多醫者,是摧殘窮人的劊子手,也是竊取富人的資本家。

  現在的好多醫生,錢和權利才是他們奮鬥的動力,那些東西在他們看來比人們的生命還要重要,他們已經不知道了重視生命的意義,拯救生命的本質了。或許他們已經類似於葛朗臺了,再或許他們就像康大叔那樣看錢了,他們的人生沒有了世界,沒有了價值。就是因為如此,這片清靜之地變為了魔窟,變成了鬼屋,也使人間沒有了大愛,沒有了天使,只有沙漠蔓延。

  希望我們的吶喊能夠喚回他們的良知,讓世間充滿生機,也希望知識的甘霖多多降於大眾,驅除愚昧和無知。反腐倡廉,警鐘長鳴,在國家的嚴打嚴抓下,願浩然之氣長存,清正廉潔之風常在;願白衣天使還是天使,不再被惡魔所迷。

  請醫者們以一生為醫而奮鬥,而不是以醫來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