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耳效應產生的原因

  少數患者對於堵耳效應極其敏感,那麼,是什麼?堵耳的解決辦法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自發產生的結果當外耳道口被堵塞後骨導聽閾降低的現象稱為堵耳效應***occlusion effect***,多出現在1KHz以下頻率。骨鼓膜機制能很好的解釋堵耳效應。

  由顱骨振動傳入外耳道引起其內相對運動的氣體,由於外耳道口的堵塞不能散播而全部經中耳傳入內耳引起骨導閾值降低,1000Hz以下頻率範圍的骨導聽閾下降。

  該效應歸結於下顎骨與顱骨對低頻聲的異相振動***自動增益***。口腔聲帶發出的70dB SPL母音在被堵塞耳道中可以達到140dB SPL,因為聲音從口腔可以直接通過顱骨傳遞,並且被下顎和耳道軟骨部的異相振動所加強。

  當耳道被助聽器封閉,正常的聲音洩露被阻擋,因此聲壓級增大。異相振動產生的聲音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從開放的耳道洩露出去,但當有助聽器阻塞時,就被滯留。最有可能的是患者聲帶自發的聲音使得外耳道骨性部分、中耳和耳蝸產生共振,從而增加了耳道內的聲壓級並因助聽器的堵塞而滯留在耳道。

  2、聲音經頭顱傳導比經空氣傳導快1***密度***骨骼和空氣相比,骨骼密度大,通過骨骼速度更快***。

  2***距離,一個是直接通過下鄂骨傳導到內耳,一個是從口腔出來後再繞到外耳道經過中耳傳到內耳,導致時間變長。

  3***助聽器訊號處理的延時加重了氣骨導差,因此增加了對回聲的感知***早期助聽器的處理速度跟不上***。

  發生堵耳的解決辦法有以下幾種:

  1、軟體解決

  把助聽器靜音,不裝電池戴在耳道里,讓佩戴者自己說話或聽別人說話,看有沒有回聲、悶耳、聲音異響等症狀,有的話,軟體除錯就沒什麼作用,得從硬體上來考慮。軟體上調整主要是降低低頻,可以在通道和頻段調整降低,以及整體增益方面的降低。

  2、硬體考慮

  1***增大通氣孔直徑,內徑增加,長度縮短,會使低頻的截止頻率上移,對低頻的訊號衰減作用增加。

  當通氣孔直徑大於3.5mm時,500HZ以上的堵耳效應才會明顯減弱***12dB***,實驗發現,通氣孔直徑為1mm時,僅在200HZ處降低5dB,對於400HZ以上的頻率無任何影響,2mm降11 dB,3.5mm降21dB。中國人外耳道狹小,往往達不到3mm,並且通氣孔增大,往往在600HZ處堵耳會增強。

  另外,通氣孔太大,會造成低頻增益降低,患者自己說話適合,但聽別人說話又覺得聲音太小。

  2***延長耳道部分***耳模***,使氣腔變小,減小堵耳效應。

  3***縮短通氣孔長度。氣孔變短變大,低頻增益降低。

  4***耳內式機器儘量做小些,尖端更深入耳道骨部,與骨部緊密配合***防止聲音洩露太多引起聲反饋***,而其它部分與耳道鬆散接觸,使軟骨部的振動儘可能的發散出去。

  5***開外槽。使機器與軟骨部分接觸不過分緊密而引起異相共振。

  6***做開放耳式助聽器,也是不錯的選擇,通過開放式的耳塞,洩露掉過多的低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