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歷史原本就是生動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戚繼光驅逐倭寇

  明世宗的時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盜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和中國的土豪、奸商勾結,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鬧得沿海不得安寧。歷史上把這種海盜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漢奸汪直、徐海的勾結下,倭寇集結了幾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蘇沿海登陸,分成許多小股,搶掠了幾十個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見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裡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愁了,叫嚴嵩想法子對付。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只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後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面。

  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東蓬萊人。他到了浙江,先檢閱那兒的軍隊,發現那些軍隊紀律鬆散,根本不能夠打仗,就決心另外招募新軍。他一發出招兵命令,馬上有一批吃夠倭寇苦的農民、礦工自願參軍,還有一些願意抗倭的地主武裝也參加了進來。戚繼光組織的新軍很快發展到四千人。

  戚繼光是個精通兵法的將領,他懂得兵士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上陣的。他根據南方沼澤地區的特點,研究了陣法,親自教兵士使用各種長短武器。經過他嚴格訓練,這支新軍的戰鬥力特別強。“戚家軍”的名氣就在遠近傳開了。

  過了幾年,倭寇又襲擊台州***今浙江臨海***一帶,戚繼光率領新軍趕到台州。倭寇在哪裡騷擾,他們就打到哪裡。那些亂七八糟的海盜隊伍,哪兒是戚家軍的對手,交鋒了九次,戚家軍一次次都取得勝利。最後,倭寇在陸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繼光又用大炮轟擊。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燒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見到浙江防守嚴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們又到福建沿海騷擾。一路倭寇從溫州往南,佔據了寧德;另一路倭寇從廣東往北,盤踞在牛田。兩路敵人互相聲援,聲勢很大。福州的守將抵擋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繼光援救。戚繼光帶了新軍趕到寧德,打聽到敵人的巢穴在寧德城十里外的橫嶼島。那兒四面是水,地形險要。倭寇在那兒紮了大營盤踞,當地明軍也不敢去攻打他們。

  戚繼光親自調查了橫嶼島的地形,知道那條水道既不寬,又不深。當天晚上潮落的時候,戚繼光命令兵士每人隨身帶一捆乾草,到了橫嶼對岸,把乾草扔在水裡。幾千捆乾草扔在一起,居然鋪出了一條路來。戚家軍兵士踏著乾草鋪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覺地插進倭寇大營。經過一場激烈戰鬥,盤踞在島上的二千多個倭寇全部被殲滅。

  戚家軍攻下橫嶼,立刻又進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繼光傳出命令,說:“遠路進軍,人馬疲勞,先就地休整再說。”

  這些話很快傳到敵人那裡。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軍暫時停止進攻,防備也就鬆懈下來。就在當天晚上,戚繼光下令向牛田發起總攻擊。倭兵毫無準備,匆促應戰,禁不住戚家軍猛攻猛衝,紛紛敗退。倭寇頭目率領殘兵逃到興化,戚家軍又連夜跟蹤追擊,一連攻下了敵人六十多個營寨,消滅了潰逃的敵人。到天色發白的時候,戚家軍開進興化城。城裡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軍消滅。大家興高采烈,紛紛殺牛帶酒,到軍營來慰勞。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興化。這時候,俞大猷已經復職。朝廷派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副總兵。兩個抗倭名將一起,大敗倭寇,收復興化。公元1565年,俞、戚兩軍再次配合,大敗倭寇。到這時候,橫行幾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肅清了。

  篇二:燕王進南京

  明太祖一面殺了一些權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其中一部分藩王還擁有軍隊。明太祖認為這樣做,可以鞏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統治,哪料到後來反引起了一場大亂。

  明太祖六十多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音wén***以長孫的地位,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繼承權落到侄兒手裡,心裡不舒服。特別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帶兵駐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過戰功,對朱允炆更不服氣。

  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音shān***。”明太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的對語,無非是想討明太祖的歡心。明太祖聽了,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裡了。

  朱允炆雖然老實,對朱棣瞧不起他,畢竟還看得出來。皇太孫的東宮裡,有個官員叫黃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老師。有一次,朱允炆一個人坐在東角門口,皺起眉頭長嘆氣。黃子澄見他心事重重,問太孫為什麼發愁。朱允炆說:“現在幾個叔父手裡都有兵權,將來怎麼管得了他們。”

  黃子澄跟朱允炆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接著說:“當時吳楚七國諸侯這樣強大,但是到他們發動叛亂,漢景帝一出兵,他們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孫,將來也不怕他們造反。”朱允炆聽了,心總算放寬了一點。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裡就聽到謠傳,說幾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聯,準備謀反。建文帝聽了這訊息害怕起來,把黃子澄找來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

  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麼會忘記呢!”

  黃子澄退出宮門,就找建文帝另一個親信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強,野心又大,應該首先削除燕王的權力。黃子澄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燕王早有準備,先從他下手,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圍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難了。兩人商量停當,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聽了很高興,就找個由頭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來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接著,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

  明太祖一面殺了一些權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其中一部分藩王還擁有軍隊。明太祖認為這樣做,可以鞏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統治,哪料到後來反引起了一場大亂。

  明太祖六十多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音wén***以長孫的地位,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繼承權落到侄兒手裡,心裡不舒服。特別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帶兵駐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過戰功,對朱允炆更不服氣。

  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音shān***。”明太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的對語,無非是想討明太祖的歡心。明太祖聽了,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裡了。

  朱允炆雖然老實,對朱棣瞧不起他,畢竟還看得出來。皇太孫的東宮裡,有個官員叫黃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老師。有一次,朱允炆一個人坐在東角門口,皺起眉頭長嘆氣。黃子澄見他心事重重,問太孫為什麼發愁。朱允炆說:“現在幾個叔父手裡都有兵權,將來怎麼管得了他們。”

  黃子澄跟朱允炆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接著說:“當時吳楚七國諸侯這樣強大,但是到他們發動叛亂,漢景帝一出兵,他們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孫,將來也不怕他們造反。”朱允炆聽了,心總算放寬了一點。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裡就聽到謠傳,說幾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聯,準備謀反。建文帝聽了這訊息害怕起來,把黃子澄找來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

  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麼會忘記呢!”

  黃子澄退出宮門,就找建文帝另一個親信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強,野心又大,應該首先削除燕王的權力。黃子澄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燕王早有準備,先從他下手,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圍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難了。兩人商量停當,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聽了很高興,就找個由頭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來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接著,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

  篇三:劉伯溫求雨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

  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準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裡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裡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碼事。劉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術。不過他懂得天文,可能觀測到氣象要發生變化,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佈,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劉基嚴格執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長的一個親信犯了法。李善長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鄉,勢力很大。但是劉基不顧李善長的阻撓,奏明明太祖,把那個親信殺了。這件事當然招來了李善長的怨恨。

  正巧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著急。劉基乘機跟明太祖說:“戰爭中的死亡將士,他們的妻子需要撫卹;一些在築城中死亡的工匠,屍骨還暴露在田野上,沒人收埋。把這些事辦了,說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當然很快批准了劉基的要求,撫卹了將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屍骨。劉基雖然辦了一件好事,但是靠這種辦法勸諫,畢竟靠不住。這一次,他的預測不準,過了十天,還是烈日當空,一滴雨也沒下。

  這可使明太祖生了氣,再加上李善長在旁邊說壞話,叫劉基不能不害怕。這時候,他妻子在家鄉得病死去。劉基請個假回老家了。

  其實,明太祖對劉基是特別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劉基為丞相。劉基連忙推辭說:“選丞相好比挑棟樑。要挑個大木材,如果用小木頭當樑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險。”

  後來,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長的職,又想請劉基出來當丞相。劉基說:“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壞人:再說年紀大了,也擔當不了這樣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劉基回到青田,過著隱居生活,從來不跟人談起他過去的功勞。青田縣令一再求見,都被劉基婉言拒絕。有一次,縣令換上便服,裝扮個鄉下人去拜訪劉基。劉基正在洗腳,見來了陌生人,連忙穿了鞋子,把來人請進屋,熱情地留飯。

  劉基請教來人姓名,縣令只好實說:“我是青田知縣,特來拜見先生。”劉基大吃一驚,連忙起身作揖,自稱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後,再也不跟縣令見面了。

  劉基住在家鄉,仍舊很關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劉基問天象吉凶。劉基說:“冬天剛下過嚴霜凍雪:接下來便是陽春季節。現在國家已經***,希望陛下施政稍為寬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