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選

  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將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不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實用性。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張儀拆散聯盟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

  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

  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靳音jìn***,求見楚懷王。

  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

  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裡,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篇二: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位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篇三: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莊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佈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裡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臺,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捱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遊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讚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併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藥,韓非只好服藥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