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

  縱觀歷史傳承,每一歷史事蹟無一不是通過歷史故事源遠流長,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來看,故事都是整個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將知識傳承的主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大澤鄉起義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起義軍揭竿而起。當時,遵守規則的人確實會獲得一些好處,比如說他們會因為辛勤的工作而獲得獎賞、有經驗的人甚至會被授予官職,可是,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極為殘忍的。因為人們會因為沒有完成工作而受到嚴厲的處罰,而此時,客觀因素是不會被統治者考慮的。

  錯過了規定的期限的行為會被認為不守信,在秦律中,這是要被處死的行為。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後一年***,九百名民夫被押解到淮河流域***現在的北京***去駐守。天遇大雨,道路不通,眾人被困。隨後,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可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發現自己必死無疑,於是這些民夫殺害了看守他們的軍官,然後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陳勝和吳廣兩個人成為這次起義的首領,他們帶領農民起義軍隊伍去反抗強大的秦朝軍隊。很自然地,起義軍被秦軍打得土崩瓦解,最終都被秦軍殺害。然而,其他的起義軍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這場短暫的起義開啟了秦王朝覆滅的程序。

  篇二:兵馬俑可能源自真人

  出土的幾千個兵馬俑都十分獨特:他們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所持兵器各異,連兵器上的細節都各不相同。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以為兵馬俑都是用一塊塊陶土批量生產出來的,況且,以陶土為材料,批量生產也很容易:一組工匠做睫毛,一組做頭套,另一組負責組裝。

  即使像這樣生產,這也夠令人震撼了。但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是以真人為藍本的。取得這一突破的是倫敦大學學院,學者發現:耳朵和指紋一樣,因人而異,所以他們開始關注兵馬俑耳朵的輪廓。

  每個兵馬俑耳朵的輪廓都不一樣!這一結論令人震驚。似乎完成一個軍隊陶像的生產流水線還不夠令人驚歎,而以活生生的秦始皇時代的士兵為藍本的兵馬俑才算奇蹟。目前,科學家只對比了一小部分兵馬俑的耳部輪廓,但給足了科學家繼續研究的信心,如果接下來看到的輪廓還不一樣,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軍隊的所有特點,這個軍隊曾在2000年前呼吸過,生活過,戰鬥過。

  1974年的某天,陝西省臨潼縣的幾個農民正在打井,卻無意中邂逅了考古史上最令人驚歎的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數千個風格迥異的兵馬俑屹立千年,守護著中國第一位封建帝王的陵寢,規模之巨集大,蔚為壯觀。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宇內,修建皇陵,極盡奢華。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部傳奇,令人心馳神往。

  篇三: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他精通術數,善於卜算過去未來。塞翁養有很多馬,某天,放牧歸家清點馬數時,發現少了一匹雌馬,大概是因發情離群,估計是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們聽說此事,十分關心,紛紛前來安慰,勸說塞翁不必為失馬事急壞身體。塞翁心中有數,向大家微微地笑答:“失去一匹馬損失不大,或許還會帶來福氣啊!”鄰居聽罷心裡覺得好笑,失馬本是壞事,塞翁卻認為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幾個月後,那匹失馬突然又跑回家來,還領回一匹胡人的駿馬。鄰居知後認為塞翁確有遠見卓識,前去向塞翁道賀。塞翁反而一點都不高興,坦然地認為平白無辜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福氣,反之是禍。鄰居以為塞翁是故作姿態,其心裡明擺著是高興,卻有意不表示。

  塞翁有個獨生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他的兒子發現這匹馬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已知是匹好馬,就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豈料烈馬狂性大發,連起四蹄,掙脫韁繩,把塞翁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前來慰問。塞翁又淡然地卻說這件事不是禍而是福也!鄰居覺得是塞翁憂傷過度在胡言亂語,怎麼摔斷腿還會帶來福氣呢?

  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計其數。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多半有去無還。惟獨塞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僥倖保全性命,因而父子能在家安度殘年餘生。

  這就是“塞翁失馬”的典故。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這等等說法也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也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也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也形容天無絕人之路!告訴我們面對困難時,要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而在面對成功時,也要全面看待事物。看待事物要持辯證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