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及治國策略:“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

  出處:《論語譯註·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1]

  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註釋

  1、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評了季氏兼併顓臾的企圖,並闡發了孔子以禮治國為政以德的主張。

  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

  3、有事:這裡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專制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

  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裡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過:責備。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東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徵。這裡指魯國。

  8、何以伐為:為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為什麼。何……為:表反問語氣。

  9、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10、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

  11、陳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

  12、危:不穩,這裡指站不穩。持:護持。

  13、顛:跌倒。扶:攙扶。

  14、相***xiàng***:攙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ì***:獨角犀。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

  16、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捨棄,撇開。

  19、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不擔心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又有一說法為“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寡:指人口少。

  21、蓋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

  22、和無寡:上下和睦,人民都願歸附,就沒有人口少的現象。

  23、安無傾: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24、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

  26、安:使……***。

  27、相:***xiàng***輔佐。

  28、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

  29、幹: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

  30、蕭牆: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蕭:古通“肅”。這裡借指宮廷

  季氏將伐顓臾文言文翻譯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準備對顓臾採取軍事行動。”孔子說:“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藉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聽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通假字

  無乃爾是過與 : “與”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猜測***猜度***。

  古今異義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為: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可譯為“把它作為”;今義:認為***

  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有事:古義:用兵;今義:泛指有事情。***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義:沒有能力;今義:辦不到。***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國:古義:邦國;今義:國家;家:古義:諸侯的封地;今義:家庭***

  詞類活用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來:使動用法,使┅┅來***

  既來之,則安之。***安,使動用法,使┅┅******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來:使動用法,使┅┅來***

  成語積累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季氏將伐顓臾》。本指招來遠人,並加以安撫。後指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多用於勸慰別人。

  禍起蕭牆:語出《季氏將伐顓臾》。謂禍患起於內部。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比喻禍亂產生於內部。也作“禍發蕭牆”“蕭牆禍起”

  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句式特點

  1、 賓語前置

  “求!無乃爾是過與?***古漢語中以“是”為標誌的賓語前置句,“爾是過”“過爾”,責備你***

  何以伐為?***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介詞前置賓語句,“何以”即“以何”***

  2、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季氏將有事於顓***zhuān***臾***yú******“於顓臾”做動詞“有事”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於柙”“於櫝”做動詞“出”、“毀”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於費”做動詞“近”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於邦內”做動詞“謀動干戈”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3、 固定句式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表示推測語氣,即“恐怕『該不會,莫不是』┅┅吧”;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何以伐為?***何┅┅為,表示反問語氣,即“為什麼┅┅呢?”譯為“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又如“何以見放為?;夫子何命焉為?”***

  4.“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比喻?

  將季氏比作虎兕,顓臾比作龜玉,季氏討伐顓臾就好比虎兕從籠子裡出來傷人,顓臾被攻滅,就好比龜玉在匣中被毀,會造成嚴重後果。其次,將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職。

  作品鑑賞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鬥爭有:①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充套件頒佈了“稅畝”制度;②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鬥爭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後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於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係,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於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於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詰句,“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於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為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季氏篇的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交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