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約1120~1200)

[拼音]:xiaoke

[英文]:consumptive thirst

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臨床特徵的疾病。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或先天不足所致。主要病機是陰虛燥熱,但日久也可陰損及陽,導致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病變髒腑在肺、胃、腎,治療原則主要為清熱生津,益氣養陰。

中醫文獻中的消渴有兩種不同含義。漢代《傷寒論》厥陰篇中的消渴是指症狀;而《金匱要略》的消渴則是指病名。消渴病名《內經》稱為消癉,根據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而有消渴、肺消、鬲消、消中等名稱。《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提出三消症狀及治療方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識到消渴病易併發癰疽和水腫等。金元時代劉河間、朱丹溪等提倡三消燥熱學說,主張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為治療原則。明代趙獻可、張景嶽等提倡治三消當以治腎為本。

消渴病基本上相當於西醫的糖尿病。但尿崩症也具有消渴病的一些特點,可參照此病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主要因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或因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刺激,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灼傷肺胃津液所致;或因先天不足,五臟虛弱,尤其是腎虛與消渴的發生有一定關係,因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腎虛則精無所藏,以致精虧液枯而產生消渴;或因房事不節,勞欲過度,耗傷陰精,以致陰虛火旺而產生消渴。

辨治

辨年齡。消渴病多發於中年之後,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但也有少年罹患者,年齡愈小,發病愈急,發展快,病情重,症狀多具典型性。

辨標本。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兩者又互為因果。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最後可導致陰陽俱虛。

辨本證與併發症。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為消渴病的主要臨床特徵,諸多併發症則是此病的另一特點。一般以本證為主,併發症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著病情的發展而出現併發症,但也有少數中年或老年患者,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一些併發症就醫而發現此病,臨床上必須詳為診察。

消渴病有上消(多飲)、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之分,辨證論治時,應三者兼顧,只是用藥上有所側重。

上消

肺熱津傷,以煩渴多飲為主。證見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脈洪數。治宜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常以消渴方加味。

中消

胃熱熾盛,以多食易飢為主。證見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治宜清胃瀉火、養陰增液,常以玉女煎加味。如大便乾結不解,可用增液承氣湯。

下消

內熱傷腎,以尿頻量多,尿液混濁為主。若證見:

(1)尿頻量多,尿液混濁,或尿有甜味,口乾脣燥,舌紅,脈沉細數,為腎陰虧虛,治宜滋陰固腎,常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

(2)證見小便頻數,尿液混濁,甚至飲一溲一(進多少水液,小便排出多少水液),面色黧黑,腰痠腿軟,形寒畏冷,陽痿不舉,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陰陽兩虛,治宜溫陽滋腎固澀,常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如陰陽氣血俱虛,可用鹿茸丸。

消渴病應注意飲食控制,特別是食量的控制,適當配以新鮮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緊張勞累,以防反覆。

消渴病的預後,取決於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的程度及併發症的嚴重程度。如出現相反情況,即由多食轉為不能進食,也標誌著病情的惡化,如不積極搶救,預後多不良。

參考文章

消渴病臨床表現有何特點?內科消渴病中醫中醫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怎樣認識?內科什麼叫消渴病,它與糖尿病有何關係內科消渴病可見腹瀉嗎,如何治療?內科望梅消渴造句素材《諸病源候論》中的消渴谷藥療法闡釋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