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骨根

藥材名稱:棘針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白棘(《本經》),棘刺(《別錄》)。

基源:為鼠李科棗屬植物酸棗的皮刺。

原植物:酸棗Ziziphus jui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

餘項參見“酸棗”條。

藥性

性味:《本經》:“味辛、寒。”

功效:消腫,消膿,止痛。

主治:癰腫有膿,心腹痛,尿血,喉痺。 ①《本經》:“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 ②《別錄》:“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療腰癰,喉痺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煎汁塗或研末

鼻。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吹鼻散(《聖惠方》)治小兒一切疳:棘針、瓜蒂各等份。搗細羅為散,每用黍粒大,吹入鼻中,日2度佳。 ②《聖惠方》:“治頭風疼痛:倒鉤棘針49個(燒存性),丁香1個,麝香3g。為末,隨左、右塞鼻。” ③《古今錄驗方》:“治疔腫:曲頭棘針400枚,橘皮90g。上2味,以水600ml,煮取100ml,服30ml。塗腫亦得。”

單方應用:①《聖惠方》:“治小兒喉痺:棘針燒灰,水眼1.5g。” ②《子母祕錄》:“治小兒天風口噤,乳不下:白棘燒灰,水服3g。” ③《千金方》:“治諸惡腫失治有膿:燒棘針作灰,水服之,經宿頭出。” ④《外臺祕要》:“治尿血:棘針60g。水600ml,煮取400ml,分3服。” ⑤腐棘刺漱湯(《小品方》)治齒蟲:腐爛棘針200枚(即是棗木刺根落地者)。以水400ml,煎取200ml含之,每日4~5次,以瘥為度。

醫藥家論述

劉若金《本草述》:“《準繩》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隊於諸補劑中,且有桂、附,是則《別錄》所云療丈夫虛損云云,非無據也。第如《本經》之治,仍以潰膿止痛決刺結為先者,得非此味補益,乃有為之前導而致其功乎?是則行而補者,在諸藥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針,在《別錄》主治,若有稍別,更當以寇氏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