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哇花

藥材名稱:魚蝨子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魚寄生、魚鱉(《中藥大辭典》),魚蝨、魚怪、鯉怪(《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縮頭水蝨科魚怪屬動物魚怪、張氏魚怪、中華魚怪的全體。

原動物:魚怪lchthyoxenus iiaponensis Richardson。張氏魚怪lchthyoxenus tchangi Yu。中華魚怪Ichtnyoxenus sinensis Shen

形態:魚怪 雌蟲長19~28mm,寬11~15mm。身體兩側有時不十分對稱。頭節小,呈橫的橢圓形或菱形。有一對複眼。第1觸角8節,第2觸角9節,均短小。頭節的附肢還有大顎、第1小顎、第2小顎及顎足。胸部寬大,分7節,第1胸節的前緣和第7腹節的後緣均內凹。胸部的腹面有鱗片狀的抱卵板4對,構成育卵室,內含卵可多至數百粒,懷卵時,膨大如球。胸足7對,執握狀,前3對向前伸,後4對向後伸。腹部較窄,舌片狀,分6節,前5節短小,尾節大而呈半圓形。腹板5對,雙肢型,為呼吸器官。腹部的最後一對附肢為尾肢。雄蟲體長11~16mm,寬6~8mm。體形顯然比雌蟲體窄小,一般為兩側對稱。顎足較雌體的窄長,其腹部的第2腹肢的內側有一根棒狀突起,是交接器官。雌、雄蟲生活時為乳白色,固定標本逐漸變為黃色,體背遍佈黑色素點。

張氏魚怪 體呈長卵形,闊而扁,無堅甲。雌者長達30mm,寬約15mm;雄者較小,長4~10mm,寬1~6mm。頭部複眼長卵形,黑色,有短觸鬚2對,頭下方有大顎1對,小顎2對。胸部發達,長而闊,共7節,前胸節包圍後頭部,後胸節包圍腹的1、2節,胸肢共有7對。腹部痿縮成尾狀,分5節,鰓足5對,成葉狀,生於尾節下方。全體乳白色。

中華魚怪 體呈長橢圓形,體幅為體長的2/3,體表光滑。頭小,呈三角形,陷埋在第1胸節中。第1胸節的前緣中部深深地凹陷,側面部分形成前側突起包裹著頭部後半。除第1胸節缺肢上板外,所有各節均有。腹節埋於最後一節胸節之後。尾足長於尾節。

生境與分佈:寄生於鯉、鯽魚的胸鰭後的特別囊內,除幼蟲時期外都在囊內。生魚怪病的鯉、鯽魚生長遲滯,魚體瘦弱,並喪失生殖能力。魚怪、中華魚怪分佈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臺灣、雲南;張氏魚怪分佈於中國各地。

生藥

採集:春、秋、冬季採收。捕魚時將寄生有魚怪的魚揀出,自魚鰭部白色囊中取出魚怪,晒乾。用時以微火焙乾或用60℃烤箱烘乾,研粉用。

鑑別:藥材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有的皺縮,觸角多脫落,並帶有殘存的足。長1~1.8cm,寬0.6~0.9cm。黃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顯的節稜。質脆,氣腥。

化學性質

魚怪含黑色素、磷酸鈣、蛋白質。

參考文獻

中國動物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