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香棒蟲草
藥材名稱:假荔枝根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異名:五爪金龍(《植物名實圖考》),七葉蓮(廣西金秀,廣東),木通七葉蓮(《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木通科野木瓜屬植物野木瓜的乾燥帶根全草。野木瓜屬全世界約25種,中國有22種,供藥用的約5種。
原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
形態:常綠木質藤本;莖,枝無毛。葉為掌狀複葉;小葉3~7,近革質,大小和形狀變異很大,頂端漸尖,具長1.5~3cm小葉柄。復總狀花序,每個總狀花序上具花3~4朵;花雌雄異株,同型,具異臭;萼片6個,長可達1.6cm,2輪,內輪3個較小,綠色帶紫;雄花的雄蕊甚短於萼片,花絲全部合生,無密腺;雌花心皮3,胚珠多數,具密腺6個,不育雄蕊極小,果實漿果狀橢圓形,長約5cm,熟時橙黃色至紫紅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57頁.圖1514)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谷、林緣灌叢中。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
化學性質
從全草分得8個新的去甲五環三萜皁甙,分別命名為野木瓜甙(Yemuoside)YM10、YM12[1]、I[2]、YM7、YM11、YM13、YM14及一原生皁甙YM16[3],它們的結構分別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0-去甲齊墩果-12,20(29)-二稀-28-羧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糖-(1→6)-β-D-吡喃葡萄酯(YM10)、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0-去甲齊墩果-12,20(29)-二烯-28-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YM12)、3-O-α-L-吡喃阿拉伯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a-L吡喃阿拉伯糖-30-去甲齊墩果-12,20(29)-二烯-28-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Ⅰ)、及如下結構的YM7、YM11、YM13、YM14、YM16(1)。
又從全草中分得二個新木脂素甙,命名為野木瓜甙YM2、YM6[4],結構分別為(-)-橄欖脂-9-O-β-D-吡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及(-)-環-橄欖脂-9′-O-β-D-吡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從全草得新的去甲三萜皁甙野木瓜甙YM8和YM9(Yemuoside M8,M9)[5]及新的木脂素甙野木瓜甙YM1(Yemuoside YM1)(2)[6]。
從根分得皁草甙(Saponarin)和6-羥基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7]。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89;24(6)∶444-451。
[2] CA 1991;115∶275746m。
[3] Planta Med 1989;55(3)∶303-6。
[4] CA 1989;111∶93889v。
[5] J Nat Prod 1990;53(2)∶313。
[6] J Nat Prod 1992;55(2)∶214。
[7] 中草藥 1992;23(1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