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菜
藥材名稱:雞屎藤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異名:女青(《本經》),皆治藤(《綱目拾遺》),牛皮凍(《植物名實圖考》),毛葫蘆(《嶺南採藥錄》),臭藤(《天寶本草》)。
基源:為茜草科雞屎藤屬植物雞屎藤的乾燥全株。雞屎藤屬全世界有50多種;中國有10多種,其中藥用的有3種。
原植物: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又名雞矢藤(《中國藥典》)。
歷史:本品以“女青”之名始載於《本經》,其描述為“女青,味辛平,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闢不祥,一名雀瓢……名醫曰,蛇銜根也,生朱崖,八月採,陰乾……。”《綱目》描述“女青,本經下品,釋名雀瓢,……生朱崖,八月採,陰乾……葉似蘿摩,兩葉相對……莖葉並臭……實黑……。”《綱目拾遺》以“皆治藤”之名描述本品曰“蔓延牆壁間,長丈餘,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植物名實圖考》以“臭皮藤”、“牛皮凍”之名描述本品,謂“臭皮藤”曰“牛皮凍,湖南園圃林薄極多。蔓生綠莖,長葉如臘梅花葉,濃綠光亮。葉間秋開白筩子花,小瓣五出,微卷向外,黃紫色。結青實有汁……”,書中又描述了一種稱“雞矢藤”的草藥,從描述看似與本品相近,但附圖的葉互生,並非本品。又據1932年,肖步丹撰《嶺南採藥錄》中載“皆治藤”別名“雞屎藤、毛葫蘆”,並作了藥用與形態等描述。從以上各家對本品的詳細描述來看,實為現代被普遍利用的“雞屎藤”。
形態:藤本,莖長3~5m,無毛或近無毛。葉對生,近革質,形狀變化大,卵形、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15cm,寬1~6cm,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截平或楔形,有時淺心形,兩面無毛或近無毛,有時背面脈腋內有束毛;側脈4~6對,纖細;葉柄長1.5~7cm;托葉長3~5mm,無毛。圓錐花序式的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擴充套件,分枝對生,末次分枝上著生的花常呈蠍尾狀排列;小苞片披針形,長約2mm,無毛;花淺紫色,無花梗或具短花梗;萼管陀螺形,長約1~1.2mm,萼簷5裂,裂片三角形,長0.8~1mm;花冠管長7~10mm,外面被粉狀柔毛,內面被絨毛,花冠裂片5,長1~2mm,頂端急尖而直;花絲長短不等,花葯揹著。果球形,成熟時杆黃色,有光澤,平滑,直徑5~7mm,頂冠以宿存的萼簷和花盤;小堅果無翅,淺黑色。花期5~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4卷.第2版.428頁.圖425.照片112)
生境與分佈: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谷溪邊、村邊、曠野、山坡灌叢中,常纏繞於灌木上。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日本、印度、中南半島至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在溫暖溼潤氣候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而溼潤的砂質壤土種植。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按行株距各33cm開淺穴點播,每穴播種子10粒左右,播後覆薄土,保持土壤溼潤。或行扦插繁殖,取二年生莖藤,剪成20~30cm長,有3節以上的播條,直接扦插於大田。種子發芽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分次間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長中追施人畜糞水1~2次。莖藤長30cm以上時,應插設支柱,以供攀援生長。9~10月收割後,結合中耕除草施堆肥,越冬。蟲害蚜蟲,用樂果防治。
採集:夏季採收全草,洗淨,晒乾。藥材產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區。
鑑別
性狀:莖扁圓柱形,直徑2~5mm;老莖灰白色,有縱皺紋或橫裂紋,嫩莖黑褐色,被柔毛;質韌,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灰白色或淺綠色。葉對生,有柄,多捲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被柔毛或僅下表面被毛,主脈明顯。氣特異,味甘、澀。以葉多、氣濃者為佳。
顯微 嫩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增厚,有角質層。皮層菲薄,由4~7列細胞組成,外側1~3列為厚角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2~3列成環。維管束外韌型。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有油細胞,長圓形,長約60μm,直徑約38μm;有的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木質部導管常數個至十數個相聚成12~14個導管群,導管周圍木纖維眾多,木薄壁細胞稀少。髓部大,長圓形。(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29頁.圖426) 老莖(直徑約10mm)橫切面:橫切面圓形;中柱鞘纖維稀少,常單個稀疏散在;韌皮部較發達,木質部呈圓環形,髓部扁圓形,略偏心性。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較平直,平周壁有明顯角質層紋理。上下表皮有氣孔,平軸式,副衛細胞2個,較狹長,寬8~15~53μm,長43~62μm。海綿組織布有含晶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長達150μm。葉脈部常有非腺毛,長50~500μm,由3~15個細胞組成,壁具角質紋理。(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30頁.圖428)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加水2ml,再濾過,濾液用正丁醇10ml萃取,分取正丁醇層,蒸去正丁醇,加甲醇1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85 1.5∶0.5)為展開劑,展距15cm,噴茴香醛-濃硫酸-冰乙酸(0.5∶1∶50)試液,加熱顯色。(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31頁.圖429)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含雞屎藤甙(Paederoside)(1)、雞屎藤次甙(Scandoside)(2)、車葉草甙(Asperuloside)[1~3],γ-谷甾醇[4]。葉含熊果酚甙(Arbutin)0.86%[5],揮發油[6]。
附 果實含熊果甙約0.69%,及齊墩果酸、三十六烷、氫醌[5]。
參考文獻
[1] CA 1970;72:13017x。
[2]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70;259:87。
[3] CA 1970;73:127827n。
[4] CA 1964;60:16208f。
[5] 藥學雜誌(日) 1964;84:479。
[6] 農村中草藥製劑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197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