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行讀後感
自在獨行讀後感
《自在獨行》是2016年6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賈先生。這本書的目的是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自在獨行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自在獨行讀後感1
賈老先生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賈老先生或許是孤獨的,因為他一直在獨行。可是他是任性的,他做著他喜歡的事:在他的獨行世界裡,他研磨孤獨,卻收穫自在,把這些自在送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自行走,不顧一切,哭著,笑著,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如有自在在,任性又何妨?
賈老先生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先生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
《自在獨行》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一本孤獨而豐滿的書,寫給生命的行者,寫給那些“任性”之人。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
孤獨地走向未來
生命的睿智——從容足真
孤獨走向未來,那些曾經的聲音,那些曾經的地方,那些看過的事物都曾在記憶裡停留。
紡車聲聲含著的是母親對兒子的神情,是生活不懈鬥爭的見證。願那聲聲紡車聲,幻化成月光,普照每個角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有你有我,有大家。
那年的大學,沒有雄心壯志,亦沒有非要成就不凡的決心。沒有風花雪月,已沒有曖昧物件寫過情詩的怦然心動。但那裡有初來乍到的自卑感和離開時的坦然。也有做人處事的小心翼翼和為那一本本書而選擇獻血的決然,這大學的三年或許就是最異常的不同吧。
那年的晚上,月下樹影,盤腳而坐,取清茶淡酒,飲而醉之,怡然之生活。風止月溟,露珠閃閃,鄉間寧靜,心間安寧,只願心中靜虛常在,這便足以。
孤獨走向未來,心卻不孤獨,因為那些事常在,那些人還在。
默默看世界
人世的悲心——寬釋是福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
再深思之,人生不過數十載,別人生命裡的過客,自己生命裡的主角。何必計較太多,錯過生命中的美好。何必揣摩太多,失去本該擁有的美好。可是人生,是個過程,年輕氣盛,經歷頗少,自然少了份含蓄。人至中年,歷經滄桑,才發現一切竟是如此簡單而美好,自然不必因小榮小恥而受影響。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賞空中雲捲雲舒。這又有何不可?
借用范仲淹的一句話表達則是,默默看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足以。
獨自走一走
大地的魂靈——有敬無畏
那些沉浮之地,那些古曲之所,縱是相隔千里,總會一瞥得見。
五味巷裡人群熱鬧,人工資都少,而開銷皆多,上養老,下育小,兩個錢頂一個錢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學習,巷內有一位老教師,人人器重。巷內柳樹四季四景:春日柳綠叫春醒,夏來柳柔掛數枝。秋過路潮柳絲落,冬駐搖柳雪如舞。
黃土高原上的深深犁溝,如繩索般,一圈一圈地往緊裡套,似乎要衝出愈來愈小的圈兒。黃土高原上的人,是如此的好客。他們每一處的深情,總會讓你動心。不管是街頭老漢肉肉模樣,還是山峁小路上的聲聲嗩吶聲,那都歸是黃土高原的標籤。
米脂美美在姑娘豔,姑娘豔豔在曲兒慟,曲兒慟慟在樂土存。
每一處的獨走,都是內心情感的流露,都是社會的寫照,大地魂靈,有敬無畏。
獨處的安寧
萬物的情懷——樂以忘憂
玩物未必喪志,因為萬物皆有情懷。賈老先生說,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洩吧;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對性的一種崇拜補充吧。在我的書房裡塞滿這些玩物,便旨在創造一個心緒愉快的環境,少一點俗氣,多一點靈感。
當過往的歡樂已成過往,但歡樂時已盡歡樂,凋零之後的悲傷也化成新生,那麼凋零便不再是悲傷而是高興兒。當玩物賦予了情懷,玩物也異顯不俗。
自在的禪意
天空的禪意——行於天地
日月交替一年,樹就長出一圈。生命從一點起源,沿一條線的路迴旋運動。無數個圈完成了生命的結束,留下來的便是有用之材。世間萬物,都有其用。自盡其用,自歡樂。
不管人生如何,我們要任性一回,完成這最大的`任性——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這一生,我們不枉此行。
就讓自己自在獨行一回,任性一回吧!
自在獨行讀後感2
好的文學作品,會讓人不論看過多久,總能回想起一些印象深刻的情節或描述。比如,一想到《圍城》,我總會想起方鴻漸一行遷徙內地途中的種種遭遇,李梅亭的藥箱、飯店裡的“肉芽”,還有文章最後的那架晚點的老鍾。想起賈先生,我就會想到商州,想到鄉村,想到煙峰的“紅口白牙”。
賈先生老師的作品我讀的很少,也就很早之前讀過一本中篇集《小月前本》,記憶尤其深的是其中一篇《雞窩窪人家》,四個男女、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文中對商州鄉村的人物、生活、風情刻畫很生動,十分接地氣,至今仍印象深刻。(這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野山》)
《自在獨行》是17年元旦假期的旅途中讀的一本書,3個夥伴分別從不同省出發,到大理集中,因此往返路途只能是我一人。往常旅行我一般會選擇小說來消磨時間,而這本書的文案促使我選擇了它: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這是一本散文集合,共五大章: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靈、萬物的情懷、天空的禪意。透過或長或短的文章,記錄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追求與審美: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行於天地。
第一章有一篇《靜虛村記》,看罷讓人十分懷念和嚮往。靜虛村裡有冬暖夏涼的茅屋院落,有樸實熱情的鄉親鄰里;看得見花開花落,聽得到蛐蛐喜鵲;入口的有井水甜,入鼻的有槐花香,一幅田園美景,世外桃園。而在大城市打拼的我們,每天眼見的是汽車樓房,聽到的是機器轟鳴,一天天在辦公室格子間度過,四季變換好像只剩對衣物增減的影響,麻木的我們好像已經忘記夜晚時抬頭望一望星空。我小的時候住在姥姥家,是像靜虛村一樣的村子,家門口就有一棵大槐樹,春天滿院清香;夏天雖然炎熱,但田邊小路有綠樹成蔭;秋天去收玉米,逮螞蚱;冬天會在院裡堆雪人,屋裡火爐上烤著土豆,一室香甜,很慶幸我的童年還有這樣的記憶。
賈老師是陝西人,集合第三章主要描繪秦川大地的風貌與人情,有一篇《商州又錄》讀來也十分有趣。裡面收錄十一篇文章,“結構不同,行文不同”,“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風俗”,人物沒有名字,都是用“老漢”“女子”“後生”指代,雖然每一篇都很短,但連起來好似一幅描繪商州的清明上河圖,清晰有趣。
第三章還有一篇《白浪街》也很有意思,白浪街處在陝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三省人在這裡混居,但又都努力的保留著各自的風俗和特點,湖北人機靈,生意做的風生雲起;河南人強悍,撐排販柴販油桐籽,是下死力氣;陝西人勤勞保守,紮根土地,安分勞作,這裡正是南腔北調的和諧混搭。
讀《自在獨行》,雖身未至,然心已遠。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透過好的作品,可以去到我沒有到過的地方,體驗我沒有經過的生活,作者用他樸實而雋永的文字,也彷彿讓我感悟到“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
人還在路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