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1

  《靈魂只能獨行》肯定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值,透過對古代言行的追訴,對人生面臨問題的思考,其闡釋了哲學在我們人生和社會中的意義。

  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並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這句在文中本來是指愛情,不妨放大了去看,其實朋友甚至親人之間這句話也適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命曲線,你只能去影響但是絕不能去妄加改變別人的道路。我們都是在人生未知的道路上行走,我們的未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愛人,親朋好友之間,應該互相鼓勵,而絕不是緊緊的注視著別人心靈,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係的,其根源就在於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的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嘴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麼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聖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對,就是如此。無論我們親人再親,朋友再無話不談,我們終究是一個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感知和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其實,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探求別人的內心,我們僅僅需要做的就是認為我們存在同一個聖地。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2

  一個人在在物質上可以貧困,而在精神上必須是富有,這樣的靈魂生活才會是有意義的開始。

  讀完這本書,有很多感觸。靈魂的行走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尋找上帝。靈魂之所以只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透過別人,就永遠都不可能尋找到你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上帝,也就是說所有你希望的事情,希望的東西只有你自己完成好,找尋到才算真正有意義。成為一個高貴的靈魂就必須自己一個人孜孜不倦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顧名思義就是“靈魂只能獨行”。

  每個人都是一個秘密,所謂知己,僅僅是在你難過或開心是懂得聽你傾吐分享的一種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或者幸福或者悲傷都在於自己,一切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思想。有時候,人的靈魂只有在極孤獨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思考,才能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有些人許多時候都在和孤獨作鬥爭,大多的都認為孤獨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卻不知道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學會在孤獨的時候學會領悟。有時候,漸漸的學會習慣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好事。

  在這個現在大多以物質為重的社會中,許多人開始迷失,他們被慾望矇蔽住了雙眼,往往認為只有過上物質生活才能夠快樂,於是,內心生活被人們開始漸漸的遺忘,但這被人們摒棄的內心生活確實比物質生活所要重要的多的多。

  面對死亡,能夠做到坦然面對的,真真的是少之又少。時常思考一下死亡,你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對周圍的一切,你才能更加樂觀積極地活在當下。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但是,就算是你掉頭不去看它,你仍然感覺的到它的存在,感覺的到它正步步像我們正在逼近,同時也在一直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現在每一寸還存在這的美好的光陰上面。在許多你渴望做到的事情上,不能只做到渴望,完成它,不應該在死亡的時候將它連同後悔一起逝去。

  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靈魂只能獨行,只能以信仰和孤獨為伴,而我們則應該學會在品味孤獨,並在孤獨中提升靈魂的高度。”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3

  斷斷續續看完了周國平的散文集《靈魂只能獨行》。總體感覺,文字的哲理性很強,文字簡潔,不拖泥帶水。簡單談兩點感想。

  其一,周國平的哲學在我看來是生命的哲學,他的哲學直接為生命服務,聽從生命的召喚,忠實生命的體驗。周國平是一位哲學家,但從他的文字絲毫看不出一些哲學特有的概念和詞彙,有的只是生命最真實的體驗,是內心最真實的語言。他是用生命在踐行哲學,而不是用哲學來詮釋生命。作為一名哲學家,他沒有板著臉孔進行一些空泛的說教,而是將自己的生命體驗一一道出與讀者分享,我想這也許就是他與很多專業哲學家的不同之處吧。

  其二,周國平追求一種簡單、樸素、單純的境界。他的'散文中沒有云裡霧罩的東西,也沒有深奧晦澀的理論。話語和思想都是直來直去,簡單,直接,一句話,怎麼簡單怎麼來,怎麼真實是怎麼來。

  以前也看過不少散文,但能讓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太多。除了史鐵生和餘秋雨的散文,就要屬周國平的散文了。讀周國平的散文,更多的時候不像是在讀,更像是聊天、分享,或者是傾心交談。交流也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在交流和交談中找到自己。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4

  幾年前看過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如今,書裡的內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這個書名多年來依然保留著初相遇時的冷峻,那麼觸目驚心地刻在我腦海的某個角落。思維的光線即便輕輕拂過這幾個字,整個人都彷彿從溫暖的豔陽天冷不防地跌進了冰庫裡,撲面而來的寒意無孔不入地將自己包圍,在濛濛升騰的寒霧中,我的靈魂似乎都要無助地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後來在書店裡站著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嘩啦的我一直沒有勇氣將《妞妞》收藏在自己的書架裡。苦難是最好的老師麼?如果真是這樣,我寧願選擇自學成才也不要什麼又苦又難。

  週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書架上有一本週國平的書,裝幀得十分精美的大開本,日記體,遊記性質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課吧。書裡插有許多圖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風景照,有南極的,後半部分多是歐洲的。周的文字於我,就像掉進一張密密的珠網,卻絲毫不用擔心會被粘住,他的語言裡自有一種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導,讓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邏輯中,而內心卻清楚不過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個未知處定會有他思想的結晶閃現,不管是一句話,還是幾句話,都會帶給你意料之中卻又出其不意的驚喜,讓你體會到思想的美妙。而他,這個始作俑者,卻始終與人遠遠地拉開一段距離,對你的快樂與感動無動於衷。書中還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紅和小女兒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愛的名字,讓人聯想到剛剛出殼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鳴叫著,有著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紅紅的小腳丫,在細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記的小雞雛。

  早上早早的醒來,老媽問我要不要和他們一起晨練,我問半夢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個人在家可否,小傢伙睡眼朦朧的搖了搖頭隨後又嘟囔著她不管,明顯的不希望我離開的意思。於是婉拒了老媽的邀請,臥在沙發裡繼續讀周國平。

  靈魂只能獨行,這樣一句話出現在了他在南極寫的一篇日記裡。只是他繼續寫道,獨行的靈魂並不是孤單的,因為,他會遇到許多相似的靈魂。就像走在森林裡,你會從一點蛛絲馬跡,像一個菸頭,一個座標一樣發現曾經有人來過的痕跡,因此你並不孤獨。就像他讀泰戈爾,那種相知的暢意要遠遠大於周遭的人帶來的快意。儘管剛剛讀完,可是周的原話我卻幾乎忘記了,只記得個這樣的大概意思。但我卻從中感覺到了一種徹悟的輕鬆,彷彿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不需為獨行而顧影自憐。在浩渺的歷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總會有機會遇到同類者留下的印跡,總會有“頻率”相似的靈魂將彼此認出。有了這層意義,靈魂為什麼要拒絕獨行呢?獨行的靈魂並不孤單。可是這個道理為什麼非得一定要透過他說出來,自己才會覺得,嗯,真是這樣呢,心情才會釋然開朗。

  照片中的周,身材硬朗,面孔稜角分明,大多的表情是嚴肅、冷靜而理智的,眼神裡流露著警戒。在生活中,我會畏懼和這類人交往,因為會擔心自己的莽撞不知什麼時候要撞破他的底線。可是,他的文字帶給我的關於他外貌的刻畫卻要溫和的多,雖然他也是理性的,有距離的,但卻更容易接受些。這正也是文字的好處,他在那裡,他存在,他成為已知,而作為讀者的你,擁有選擇權,可以閱讀或放棄,可以喜歡或討厭,這些行為發生在你的身上,是你自己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與他已經無關。就像一個比喻,雞蛋好吃,但你沒有必要認識下了這個蛋的雞。

  祝福周國平,祝願小啾啾幸福快樂!

  靈魂只能獨行讀後感5

  《靈魂只能獨行》是哲學家周國平的經典之一。以前這種沒有情節,沒有文筆情緒,純粹談三觀的書基本沒讀過,但它還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鳴,至少知道了曾經的掙扎與迷惘並不是個例,連大師也沒能躲過這些歷練。只是有時覺得周國平還是沒走出自己的圍城,本來獨行靈魂是個多麼灑脫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後,只細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風景,可週先生在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對最終答案的渴求,並總希望用哲學理論的探索來解決困惑,要我看這就是拘泥了。答案不在某時某處,只在尋求的路上,且因人各異,我們只需保持細膩和好奇的心,從不同旅程中得到營養就足夠了。

  看過一些這本書的讀後感,要麼文藝到不行,辭藻優美卻過於空浮;要麼就特別心靈雞湯,鄙視塵世喧囂,鼓吹靈魂恬靜;可能5年前讓我寫,估計也是這類帶些酸味的文字吧。現在開始明白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周先生用平實的行文來傳遞他的信念,而我們則要把這些智慧和心情滲透在普通日常中,無需銘心刻骨,也不用執意強調清高,這份自然才是真正修心之道。

  很喜歡一段話,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更願意反其道而言之: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世上沒有其它事物,強大過一個獨行朝聖的靈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