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副業

[拼音]:canye qixiang

[英文]:sericulture meteorology

農業氣象的一個方面。主要研究氣象條件對桑樹栽培和對桑蠶(或柞蠶)生長髮育、飼育技術以及產量、品質等的影響。

發展概況

人們對氣象與養蠶關係的認識由來已久。中國戰國時代已有桑蠶“喜溫而惡雨”之說;元代時已知蠶卵、幼蟲和蛹等不同發育時期有不同的溫度要求,提出養蠶人員宜穿單薄衣服進出蠶室,以身體感受冷暖,據以調節蠶室溫度。科學技術發展到現代,通過採用小蠶炕床(炕房)育、人工飼料育及柞蠶小蠶保護育等飼育方式和選育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等育種手段,已可使蠶業生產更好地適應氣象條件。電熱和遠紅外加溫、自動補溼和空調裝置等新技術新設施的應用,正使蠶業生產進一步朝人工控制小氣候的方向發展。

氣象條件與桑樹

桑樹生長髮育直接受各種氣象因子的制約。在中國,緯度相差20°,桑樹發芽期可相差2個月。在日本,兩地海拔高度相差100米,桑芽的燕口期約相差3天。春季土壤溫度達到5℃時,桑樹根系的吸收作用開始恢復;氣溫達到12℃以上時,桑樹開始萌芽。其後的生長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桑樹的適溫範圍為20~30℃。春夏季節氣溫達20℃以上時,桑樹進入旺盛生長期;氣溫超過40℃,光合強度降低,但呼吸旺盛,養分消耗大於合成,生長受到抑制。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到20℃以下,桑樹進入養分貯藏期;如氣溫降到12℃以下,則生長停止,進入落葉休眠階段。

氣象條件與桑蠶

桑蠶屬變溫動物,對外界溫度十分敏感。在一定溫度範圍內,環境溫度升高則蠶的體溫上升,新陳代謝隨之旺盛;溫度降低則代謝機能減弱。一般品種蠶發育的溫度範圍為7.5~40℃,而幼蟲完成正常發育的溫度範圍為20~30℃。

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是蠶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在過於乾燥的條件下,蠶攝入水分與排出水分不平衡,血液含水率降低,滲透壓和pH升高,妨礙代謝的進行。在溼度大特別是高溫高溼條件下,蠶如攝取水分多的桑葉,則會因排洩量大而使體內鹽分含量減少,血液滲透壓下降。

光照也是影響蠶業生產的重要氣象條件。在蠶卵胚胎點青期間,感光則發育快,點青後相反;到孵化階段,黑暗有抑制孵化的作用,故可採用控制感光的方法,使蠶卵孵化整齊一致。蠶有趨光特性,明飼育時集中分佈於上層,暗飼育時疏散分佈於上、中、下層。在上層的蠶容易感受熱量和攝食新鮮桑葉,因而就眠率高,蠶體較重。

氣流對飼育環境中空氣的鮮濁、蠶體水分的消耗和體溫的高低、蠶座的溼度、桑葉的新鮮程度等都有直接影響。養蠶期間,宜保持蠶座間有2~3釐米/秒的氣流,5 齡期有10~30釐米/秒的氣流。在無調溫裝置的蠶室內,室外溫度和室內蠶架間的溫差在陰雨天較小;而晴天的溫差則可達2℃以上。蠶室頂部如無隔熱材料,室內不同高度部位的溫差大(見圖),不適合蠶的生長髮育。春季的不利氣象條件在中國長江流域蠶區主要是低溫潮溼,而在西北等地區則主要是低溫乾燥;中國夏秋蠶生產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是高溫乾燥和高溫高溼。不利的氣象條件可通過調節蠶室小氣候加以改善(見養蠶)。

氣象條件與柞蠶

柞蠶的主要飼料柞樹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強,其分佈範圍大致在北緯22°~48°之間,其垂直分佈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

柞蠶在野外放養,受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的影響極大。幼蟲生長髮育的低限溫度為 8℃,高限為30℃,超越這個界限時很少結繭。柞蠶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7~25℃,生產上實用最適溫度為22~25℃。溫度高於28℃時蠶多棲息葉下;低於20℃時,結繭率和繭質均不佳。在適溫範圍內,柞蠶生長髮育的經過時間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

柞蠶在野外生活,喜雨,喜溫,好飲水。溫度適宜時,小蠶(1~3齡)在85~90%的相對溼度下生長良好;大蠶(4~5齡)則要求偏幹。相對溼度在88~90%時,小蠶期最短(18天);相對溼度達100%時,發育經過時間延長;若溼度低於70%,經過時間顯著延長。

光照和氣流對柞蠶幼蟲發育也有影響。黑暗飼育的比自然光照飼育條件下放養的發育遲緩。適當的風量、風速可以調節放養場地的小氣候環境,對柞蠶生長髮育有利。小蠶期宜有1~4米/秒的風。5齡大蠶能抗禦10~15米/秒的風,但風速超過10米/秒時,不利於柞蠶的正常生長髮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