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控整流電路

[拼音]:turangshui

[英文]:soil water

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以孔隙中是否充滿水分來區分,有飽和土壤水和非飽和土壤水。前者一般多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後者為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物件,俗稱墒。

土壤中水分狀況與熱、肥力、通氣狀況有密切關係。農業上將土壤水、肥、氣、熱稱為土壤肥力的四個要素,其中水為最活躍的要素,並對其餘三個要素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有效地利用與調節土壤水是提高農業產量的一個重要環節。

土壤水的數量指標,用土壤含水量表示,又稱土壤含水率。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1)重量含水率,即土壤中水的重量與烘乾后土壤固體重量的百分比;

(2)體積含水率,即土壤水分體積佔土體總體積的百分比。農業上還用貯水深度(一定厚度土層中含有的水量折算成水層深度,以毫米計)和相當於田間持水率的百分比表示土壤水的多少。

根據土壤水分物理狀態和水分與固相物質的關係對土壤水有各種分類,一般分成:

(1)吸溼水即受土壤顆粒表面吸附作用,束縛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2)薄膜水,即吸溼水外面的水膜;

(3)毛管水,即由毛管力吸持在土壤的細小孔隙中的水分;

(4)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下沿非毛管孔隙下滲的水分。按照水分形態的差別定出的土壤特徵含水率稱為土壤水分常數,包括:

(1)吸溼係數,即土壤吸溼水量達最大值時相應的含水率;

(2)最大分子持水量,即薄膜水達到最大值時的土壤含水率;

(3)田間持水率,即降雨或灌溉後由毛管力所保持在土壤細小孔隙中水分達最大值時的土壤含水率;

(4)飽和含水率即土壤孔隙全部為水所充滿時的土壤含水率;

(5)凋萎係數,即土壤中水分不能為植物根系所吸收而導致植物發生永久性凋萎時相應的土壤含水率。從凋萎係數至田間持水率之間的含水率對作物生長才是有效的,稱為有效水分。

自1907年美國E.白金漢提出毛管勢以後,用能態觀點研究土壤水得以發展。由於水分在土壤孔隙中運移速度緩慢,其動能可忽略不計,決定土壤水的能態是勢能;單位數量土壤水具有的勢能,稱為水勢。土壤中任一點處水勢的大小,由該點土壤水和標準參考狀態的勢能差所定義,通常取一定高度處某一特定溫度下承受標準大氣壓的純自由水作為標準參考狀態,其水勢為零。水勢由各個分勢構成,通常指:重力勢、 壓力勢、 溶質勢、溫度勢和由於土壤基質對土壤水分的吸持作用引起的基質勢。

土壤水遵循由能量高處流向能量低處的規律,可用達西定律與連續原理相結合匯出的基本方程,作定量的描述與計算。

參考書目

S.A.泰勒著,華孟等譯:《物理的土壤學,灌溉與非灌溉土壤的物理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83。(S.A.Taylor, PhysicalEdaphology, ThePhysics of IrrigatedandNonirrigated Soils,Francisco,1972.)

參考文章

全球土壤水迴圈可能正在重建 某些地區會更乾旱環保百科土壤水分對藍莓生長有什麼影響?果樹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