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公元前210)

[拼音]:Zhili xiju

[英文]:Chilean Drama

18世紀初始建正規劇場,出現了模仿西班牙模式的智利劇作家。18世紀到19世紀之交的第一個重要劇作家是卡米洛·恩裡克斯(1769~1825)。他撰寫鼓吹獨立的戲劇,如《卡米拉,或名南美洲的愛國女志士》。

20世紀初,A.莫克(1894~1943)的《蛇》(1920)描寫了一個心狠手毒的女地主。赫爾曼·魯科·克魯查加(1894~1936)的《阿帕布拉薩家的寡婦》(1928)以自然主義的手法描寫了鄉村一個莊園地主家庭裡的悲劇。

1938年,西班牙著名女演員兼導演馬加里塔·希爾固移居智利,主持聖地亞哥戲劇學院的工作,促進了智利現代戲劇的發展。1941年,智利大學成立戲劇研究所,開始實驗戲劇的研究和演出。不久,智利天主教大學也成立了實驗劇團(1943)。這兩個機構成為現代智利戲劇改革運動的核心。1954年演出的由聖地亞哥·德·坎波根據布萊斯特·迦納的著名小說改編的舞臺劇《馬丁·裡瓦斯》,把這個運動推向了高潮。

20世紀前半葉崛起的劇作家中,重要的是兩位女性:M.A.雷克納(1916~),代表作《阿雅葉馬》(1964),以南部的印第安民族生活為題材;I.阿基雷(1919~),代表作《卡羅利娜》(1955)和《希望村》(1959),以諷刺手法描寫農民生活的可悲狀況。

後一輩的劇作家L.埃雷曼斯(1928~1964)本身是演員,他把民間歌謠的情調引進了戲劇,如著名的《盲人之詩》(1960)和《旗手》(1962)。另外,E.沃爾夫(1926~)和S.博達諾維克(1926~)則堅持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批判。後者的劇本《讓狗去吠吧》(1959)和《白圍身》(《維涅》三部曲之一)均具有尖銳的諷刺性。

這一時期重要的劇作家還有:J.迪亞斯·古鐵雷斯(1929~),風格傾向於荒誕派,但是對社會中的不義和墮落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有時使人覺得極為可笑,有時顯露出作者強烈的憤怒。代表作有《牙籤》(1961)、《哺乳動物死去的地方》(1963);A.謝韋金(1934~),善於進行人物的心理分析,強調保持人性的重要,並能充分利用民間傳說材料,賦予批判性的內容,如《我的兄弟克里斯蒂安》(1957)、《大白天的靈魂》(1962)。

參考書目

A.Torres-Rioseco, Breve historia de laiteratura Chilena, Mexico,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