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

[拼音]:renzhi shitiao lilun

[英文]: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由L.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是認知相符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其思想基礎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在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

基本內容

每個人的心理空間中包含多種多樣的認知因素。這些因素是人對外部世界和對自我的種種認識,包括觀念、信仰、價值觀、態度等許多方面,同時,也可以是某種行為的表象或再現,甚至是對未來事件的期待。隨著人當前社會活動的內容不同,各種有關的認知因素會以各種組合方式並存於人的當前意識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有3種可能性,即協調、失調和不相關。協調和失調是針對認知因素之間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謂兩個認知因素相互失調是指這兩個因素之間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義上的矛盾。

認知失調理論研究當人具有相互失調的認知因素時的心理體驗的特點,以及在這種體驗作用下的心理活動變化。費斯廷格認為,相互失調的認知因素會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緊張,併產生不愉快體驗,他將其定義為失調感。例如,一個平日吸很多煙的人,讀了論證吸菸可能導致患肺癌的文章後,心理體驗是不愉快的。因為“我平日吸許多煙”與“研究證明吸菸很可能引起肺癌”這兩個認知因素相互失調。失調感的程度依賴於兩個因素:一是兩個認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從個人角度看,兩個認知因素的重要性。給人帶來不愉快心理體驗的失調感可成為動機作用於人,使人努力減弱或消除它。採用的方法有4種:

(1)改變認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與另一個相協調;

(2)採取新的行動獲得協調;

(3)收集新的認知因素重新調整原來的認知系統;

(4)改變認知因素的重要性。費斯廷格提出,人在減弱或消除失調感的過程中,一般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狀態缺乏明確的意識。

相關的研究

費斯廷格在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的同時,也給出了實驗證據加以驗證。

不充分合理化實驗

讓被試做 1小時枯燥無味的繞線工作,在其離開工作室時,實驗者請他告訴在外面等候參加實驗的“被試”(其實是實驗助手)繞線工作很有趣,吸引人;為此,說謊的被試得到一筆酬金。然後實驗者再請他填寫一張問卷,以瞭解他對繞線工作的真實態度。結果發現,得報酬多的被試對繞線工作仍持有低的態度評價;得報酬少的被試提高了對繞線工作的評價,變得喜歡這個工作了。

費斯廷格的解釋是:當被試對別人說繞線工作很有趣時,心口不一致。他頭腦中有了兩個認知因素:“我本不喜歡繞線工作”和“我對別人說這話有趣”,兩者是相互失調的。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調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費斯廷格認為,得錢多的(20美元)被試會用這筆不小的酬金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認為自己之所以對別人說繞線有趣是因為有明顯的外部好處,這樣說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帶來的失調感就削弱了。可是對得錢少的(1美元)被試來說,用這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就較困難。由於失調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他會再審視兩個相互矛盾的認知因素。其中第 2個是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個對自己內部態度的認識相對來說要較為容易改變。所以,被試便不自覺地提高了對繞線工作的態度評價。新的認知因素“我比較喜歡繞線工作”與“我對別人說繞線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協調了。結果,得報酬少的人比得報酬多的人更喜歡繞線工作。這種情況被稱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條件下因認知失調引起的態度改變。

決斷後效應

人對幾個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一的選擇是個決斷過程。如果在決斷之前,每個事物的價值在決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則難於決斷其優劣;但在作出選擇之後,決策者對這些事物的態度評價就發生了改變。人對被他選中的事物更加偏愛,對未選中的事物易於採取貶低的態度。認知失調理論認為,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人內部解除失調感的過程。人作出選擇意味著他放棄了未被選擇事物的利處,接受了被選擇事物的弊處,對這一結果的認知與他自己對自身的評價(“我是個理智而能幹的人”)之間所產生的矛盾造成人的失調感。為了消除它,他可以採取行動改變原來的選擇,但在很多情況下,所作選擇是難於改變的,於是,便採取重新評價各種事物的方式,收集新的資訊緩解由於決策造成的失調感。這時,他更多地意識到被選事物的優點和被拒絕事物的缺點,致使對兩種事物的評價在態度上就有了明顯的區別。

以削弱失調感增強信念

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另一情形是,人為了某個目標作出種種努力,但後來發現結果與原來所期待的相差甚遠。當面對與期待不一致的結果時,有的人不能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卻堅持原來的看法。費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過一次現場調查研究:偶然的機會,他讀了報上一篇報道,說某個地區的宗教團體向人們宣佈了上帝的意思,在一個特殊日子,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將被一場洪水徹底摧毀。費斯廷格隨後來到這個地區,觀察當地的人們為迎接這個特殊日子所做的種種準備活動。當這個日子到來時,世界並沒有毀滅。隨後他發現人們不但沒有改變原來對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誠地敬仰、崇拜他,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之所以沒有被毀滅是因為他們積極的努力和熱情的迎接死亡的態度感動了上帝,使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人對某種目標懷著堅定的信念,併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終發現那個目標根本沒有實現,這會引起很強的失調感。消除這種由於徒勞的努力引起的失調感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已經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變原來的信念,也無法消除失調感:“我曾為某種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勞動”與“事實證明這種信念是不真實的”。這時,人只好尋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選擇是對已有的事實作少許讓步。比如說找些看上去還說得過去的理由為已存在的開脫,或是簡單地承認在這次活動中有些小的失誤,但總的信念系統是正確的。在對事實作出小的讓步的基礎上,以更加堅定的方式信奉原來的信念,並更加努力地宣傳它和維護它,以此緩解人內心中懷有的失調感。費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調感的方式增強人的信念這種現象可以在歷史上的許多群眾運動中發現。

引起的爭論

認知失調理論在學科中也引起很多爭議。其中有兩種反對的觀點較有影響:一是以M.J.羅森伯格等人為代表的強化觀點;二是以D.J.比姆為首的自我知覺觀點。爭論主要圍繞著不充分合理化實驗展開的。持強化觀點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態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賞數量決定的。人喜愛一事物是因為該事物給他帶來較多的酬賞。人對沒有酬賞的事物自然不喜歡。這當中不存在失調感及其影響。他們批評原來的實驗在方法上有問題,並且從強化原則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實驗,獲取有利強化原則的證據。自我知覺論的觀點是對認知失調理論的另一種批評,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實驗所獲得的結果,但不贊成用認知失調觀點所作的解釋。比姆指出,人評價自己對某事物的態度與他評價他人對該事物的態度的方式是一樣的,他作為觀察者,觀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以推論出自己或他人對該事物的態度。他對別人說繞線工作有趣,並得到少量的錢,這時他會從觀察者的角度評價自己對繞線的態度,既然在很少好處的條件下說了此話,則自己對繞線的態度是喜愛的。反之,若是在較多好處的條件下說繞線有趣,則是自己並不喜歡繞線,只是為得到好處。這種解釋也否定了失調理論。

反對意見和相應的實驗證據引起了支援認知失調理論的心理學家對失調理論本身更深入更細緻的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支援失調理論的實驗證據,並且從理論上探討了認知失調理論適用的領域和場合。由爭論引起的各種研究對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突出作用是,它們極大地促進了研究方法的發展裹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630.html' target='_blank' >透納啤7錘吹惱酆吞剿髦沼謔剮睦硌Ъ胰鮮兜劍說納緇嶁睦砘疃羌叢擁南窒螅懇恢擲礪鄱際嵌哉庵指叢有緣奶剿鰨親魑說奈侍獾睦斫猓加釁浜俠淼囊幻媯燦釁涿籩ΑT詿舜κ視玫墓鄣閽詒舜Σ灰歡ㄊ視茫竅嗷ブ洳皇峭耆幌噯蕕模嵌勻說奈侍獾睦斫庖覽滌詰筆畢窒蟮奶氐愫痛嬖詰奶跫H現У骼礪厶教秩碩宰隕砘疃娜鮮隊臚飩縭攣鋟⑸討淶牧擔康魅說男形蘊茸浠虺中南刃凶饔茫庠誒礪凵鮮嵌孕睦硌Э頻囊幌罟畢住T詿酥埃嗣喬康韉氖翹認扔諦形惺裁囪奶染陀惺裁囪男卸5現У骼礪厶嶁訝嗣親⒁飭硪環矯嫻那榭觥H說男形部梢允翹雀謀浠蚋蛹岫ǖ南刃刑跫炎齔齙男形鶉說哪誆渴У韝校傭⑸鵲母謀洹U庖豢捶ǘ勻說納緇嶸釷導燦兄傅家庖濉Ⅻ/p>

認知失調理論自身的弊端是,在語言表達上不夠明確,特別是關於認知“失調”這一重要概念,始終沒能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說:兩個認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這給進一步嚴格的科學研究帶來困難。在有關的實驗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觀察的指標定義被試內部產生的認知失調感,只能假定或推測它的存在。在學科中一個好的理論不僅應能正確反映事物的規律性,而且應包含良好的證明手段,認知失調理論在後一點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來,人們對認知失調理論的討論轉向新的方面。其中較為引起重視的課題有兩個:一是認知失調現象與人格的自我評價之間的聯絡,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認知失調感的發生通常伴隨著人的自我形象的損害;二是認知失調感作為一種負性的情緒,它的發生伴隨著何種特有的生理喚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