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所

[拼音]:Qinglong Si yizhi

唐代長安名寺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鐵爐廟村北高地,即唐時樂遊原上,亦即唐長安城內新昌坊的東南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1973至1980年多次進行勘查與發掘,基本上已將寺址範圍查清。青龍寺的前身是隋代的靈感寺,創建於開皇二年(582)。唐初武德四年(621)被廢,龍朔二年(662)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會昌五年(845)武宗毀佛時寺被廢,收為“內園”,次年五月修復,改名護國寺,但人們仍習慣稱作青龍寺。至北宋元祐元年(1086)寺仍存在,到明代萬曆時廢毀無存。

青龍寺的面積佔新昌坊的四分之一,東西長500餘米,南北寬 260米。現在寺址僅儲存了北部南北寬120~170米、東西長500米的一段高地。經發掘得知,寺院的建築大部分在西部,已發現兩座並列的院落遺址,其中有塔、殿及迴廊等建築的基址(見彩圖)。寺東部地勢最高,未發現建築遺蹟,可能是文獻所指的園林部分。寺周圍尚殘存部分圍牆遺蹟,北牆中部有山門基址一座。出土遺物除大量磚瓦等建築材料外,還有石佛殘塊、鎏金小銅佛、銀質小佛、三彩陶佛殘片、 小陶佛塔及大和五年(831)杜文秀立的石燈臺經幢等。

盛唐以後,青龍寺成為密宗教派的主要道場,許多高僧在此講學傳教。日本、新羅等國到長安留學的僧人,多在此學習密教,對日本佛教的發展影響極大。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青龍寺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