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

[拼音]:Aogusiding

[英文]:Augustine (354~430)

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北非希波主教。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生於北非塔加斯特(今阿爾及利亞蘇克阿赫臘斯)。青年時代在迦太基學習雄辯術和修辭學,並加入摩尼教,研究占星術,閱讀希臘哲學著作,同時過著放縱情慾的生活。後對摩尼教經典中關於占星的論述發生懷疑,逐步脫離摩尼教。383年,他前往羅馬,開始閱讀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深受邏各斯學說的影響,為其接受基督教信仰在理論上鋪平了道路。次年前往米蘭,師事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聆聽他對聖經的講解,對過去的生活道路表示懺悔。387年,在安布羅斯主持下受洗入教。388年回家鄉隱修3年,提倡禁慾主義,391年受神父職。395年接任希波城(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主教。396~401年間寫成《懺悔錄》。奧古斯丁擔任神職期間,正當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於 392年下令以基督教正統派為國教,嚴禁異教之際,他不遺餘力地維護基督教的正統信仰,和當地的摩尼教及基督教異端阿里烏派、多納圖派、貝拉基主義等展開論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神學體系。奧古斯丁把新柏拉圖主義關於邏各斯的哲學概念和《創世記》結合起來,建立了神創論,主張上帝從無中創造了世界;他又運用邏各斯的學說,維護尼西亞信經中關於三位一體的正統信仰。奧古斯丁特別重視《新約》保羅書信中關於原罪和恩寵的論述,結合自己轉變信仰的宗教體驗,系統地發展成原罪論和恩寵論,用以反對貝拉基關於人對善惡選擇的自由意志論。奧古斯丁認為,由於亞當的墮落,禍及子孫,把罪帶給後代,人類從此失去了向善的能力,在罪惡中不能自拔;只有依靠上帝賜予的恩寵,才能信仰基督,稱為義人;他又認為這種恩寵只有上帝預先選定的人才能獲得。人類的其餘部分,上帝仍讓他們處於罪惡之中,遭受正義的懲罰。這就是他的預定論。奧古斯丁的預定論後來被J.加爾文接受,成為其神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奧古斯丁從他的罪惡觀出發,對異教和異端派別採取嚴厲的態度,成為中世紀異端裁判所的理論依據。

410年,羅馬城為西哥特人攻陷,遭到嚴重破壞。羅馬帝國內部失去權勢的守舊派,乘機鼓吹羅馬城的失陷是神對帝國改宗基督教的懲罰。413~426年間,奧古斯丁寫了《上帝之城》,把他的神學觀點應用到史學領域,提出了歷史事件乃是由天意決定的歷史觀。聲稱羅馬的災難是羅馬的罪孽造成,羅馬的神從來沒有庇佑過羅馬人。奧古斯丁還從論述上帝之城,建立了教會論。他認為天地間有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並存,地上之城是不完善的、暫時的、會毀滅的,由於魔鬼撒旦之故,充滿著罪惡;上帝之城則是完善的、永恆的,教會是上帝之城在世上的體現。只有通過基督建立的教會才能得救,獲得永生。世俗的國家只有在宗教上服從教會,為教會服務,才能成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奧古斯丁認為教權高於俗權的理論,成為中世紀羅馬教廷與王權鬥爭的思想武器。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及其意志不是人的理性所能認識的,只有依賴上帝的啟示才能有所領悟。因此他的神學體系具有神祕主義的色彩。

奧古斯丁的神學體系在 5~12世紀西歐基督教會內佔有統治地位,成為早期經院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東派教會中影響不大。他的著作甚多,除《上帝之城》外,著名的尚有《論恩寵與自由意志》、《預定論》、《論三位一體》和《書信集》、《講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