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

[拼音]:Yindu Gongchandang

[英文]: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印度工人階級政黨。1920年10月17日成立於蘇聯塔什干,參加第三國際。1925年12月26日在國內成立中央委員會。

分裂前的印共

早期主張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解放印度,因而屢遭英國殖民當局鎮壓,長期處於非法地位。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號召人民支援英國作戰。1942年7月取得合法地位。1943年5月召開“一大”,主張印度與同盟國共同反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要求印度獨立。1946年在海得拉巴土邦(今屬安得拉邦)特侖甘納地區發動農民武裝鬥爭。從1948年2、3月“二大”起至1950年底,先後開展以城市革命為中心的鬥爭以及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武裝鬥爭,均遭鎮壓。1951年4月,認為印度革命將來應走城鄉鬥爭相結合的道路,當時則應參加議會鬥爭。1958年4月“五大”決定力求用和平方法實現充分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認為1957年黨在喀拉拉邦成立的邦政府為打破國大黨壟斷各地政權的局面指出了道路。1961年4月“六大”以後,黨內在國家性質、革命領導權、黨的方針路線等問題上產生分歧。後因中印邊界衝突、國際共運大論戰而加劇,終於在1964年分裂為以S.A.丹吉為首的印共和以P.孫達拉雅為首的印共(馬)兩個共產黨。

印共

以丹吉為首的印共於1964年12月13~23日召開“七大”,仍沿用印度共產黨名稱,並以1925年12月26日為建黨時間。印共認為,印度是新獨立國家中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農村仍存在半封建的生產關係。印度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壟斷資本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將力求通過和平手段建立由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共同領導的民族民主國家,隨後通過非資本主義道路實現工人階級領導權並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國內問題上,長期與國大黨合作。1971年9月~1979年10月,同國大黨等在喀拉拉邦聯合執政。1977年印度人民院選舉後,認為國大黨已分裂,不能再依靠資產階級政黨來捍衛民主和打擊帝國主義;主張密切同印共(馬)的關係。1980年4月印度共產黨中支援國大黨(I.甘地派)的一派宣佈成立全印共產黨;5月初丹吉加入該黨並任總書記。1981年4月,印度共產黨將執意支援I.甘地的主席丹吉開除出黨。它在國際問題上主張反對美帝,支援不結盟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強調印蘇密切合作,主張捍衛以蘇共為首的國際共運的團結。

1981年印共有黨員46萬。總書記C.R.拉奧。1984年大選在人民院佔6席。所屬群眾組織有全印工會大會、全印農民協會、印度農業工人工會、全印學生聯合會、全印青年聯合會、印度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央機關報刊有:《新世紀》、《人民世紀》、《黨的生活》。1988年3月末,拉奧率領印度共產黨代表團訪華。中國共產黨與印度共產黨恢復關係。

印共(馬)

以孫達拉雅為首的印共(馬)於196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召開“七大”。並以1920年10月17日為建黨時間。1966年11月人民院大選前改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印共(馬)認為,印度社會是佔優勢的壟斷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制度的混合體。印度革命是反封建、反帝、反壟斷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既要力求通過和平手段實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革命,也要有應急的準備。在國內問題上,反對英·甘地國大黨的專制主義。1967年3月以來,曾先後幾次在西孟加拉、特里普拉、喀拉拉等3個邦組織聯合政府。在國際問題上,主張反對美帝,保衛世界和平,與社會主義國家友好;改善中印兩國關係,支援民族解放運動和不結盟運動;支援蘇、越對阿富汗和柬埔寨的立場。在兄弟黨的關係上,主張各國共產黨平等、獨立、互不干涉的原則。1983年E.M.S.南布迪裡巴德率中央代表團訪問中國。

1981年印共(馬)有黨員27萬。總書記南布迪裡巴德。1984年大選在人民院佔22席。所屬群眾組織有:印度工會中心、全印農民協會、全印農業工人工會、印度民主青年聯合會、印度學生聯合會、全印民主婦女聯合會。中央機關報刊有:《人民民主》、《人民潮流》、《馬克思主義者》。

1966年印共(馬)西孟加拉邦邦委委員C.馬宗達和 K.桑亞爾等人主張走武裝鬥爭道路。1967年5月發動了納薩爾巴里運動。同年11月,又同7個邦的黨員代表成立共產黨革命派全印協調委員會,並把農民鬥爭擴大到安得拉、比哈爾等其他邦。全印協調委員會1969年4月22日成立了印度共產黨(馬列主義)。1970年5月召開“一大”,選舉以馬宗達為總書記的中央委員會。認為印度現階段的革命是土地革命,主張通過武裝鬥爭奪取政權。1972年馬宗達遇害後,黨分裂成若干個黨組織,多數以印共(馬列)為黨的名稱。1981年年初各主要派別舉行聯席會議。大多數派別認為印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印度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蘇美稱霸世界,反對蘇聯侵佔阿富汗,反對越南侵略柬埔寨。但各組織對統一戰線鬥爭策略問題仍存在意見分歧。約有2.5萬名黨員。出版多種刊物。